枳属抗柑橘衰退病毒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anzi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柑橘衰退病是影响世界柑橘产业的重要病害。本文从常规手段、染色体定位及分子标记等方面概述了枳属抗柑橘衰退病毒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枳属抗柑橘衰退病毒研究中的分子标记技术,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以VP6作为目的蛋白,对不同的表达系统和不同载体的表达效率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1)基于BBSV的瞬时表达系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VP6蛋白,但其前提是使用适当的双元载体使BBSV可以通过农杆菌注射(agroinfiltration)的方式高效侵染植物;(2)转BBSV-sVP6表达单元的本生烟中,VP6的表达受到温度的调节,并且VP6表达的持续时间可能受到基因沉默等的影响。
作者对南宁市金陵镇香蕉叶斑病进行系统调查,探讨了香蕉细菌性叶斑病发生趋向,从调查结果看,细菌性叶斑病在田间已经占据了叶斑病的主要地位。细菌性叶斑病较真菌性叶斑病出现晚,但发展速度较之迅速,对香蕉的为害远远超出真菌性叶斑病。
本文利用植原体16S rDNA基因保守序列通用引物对P1/P7与R16F2n/R16R2对河南焦作、祁县地区发生的表现叶片黄化症状的杨树植株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结果得到约1.2kb的特异性DNA片段,而未表现症状植株以及空白对照中均未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将扩增到的DNA克隆并测序,利用最大简约法构建16S rDNA系统进化树。经过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克隆到的植原体归属于植原体16SrI组
本文通过常规PCR技术从九里香中扩增得到了Ca.Liberibacter asiaticus外膜蛋白基因的片段,通过对该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比对,发现其与柑橘黄龙病菌的同源性均达到99%。另外,本论文还构建TaqMan实时荧光PCR检测Ca.Liberibacter asiaticus的体系,对来自广州的5个九里香样品中病原含量进行全年动态监测,阐明了Ca.Liberibacter asiaticu
植原体病原的鉴定目前主要依靠PCR-RFLP电泳技术,结果重复性差,操作繁琐,而且在没有大量对照植原体材料的情况下很难准确鉴定。本文建立了植原体数字化基因标准电子图谱库及比对鉴定软件DNA-FP Clusterl.0。利用该软件在指纹图谱数据库的基础上对未知的植原体序列进行分析比对,分析得到的植原体RFLP指纹图谱相似度树状图与用传统方法(MEGA 4.1)生成的植原体系统进化树结果一致,与Lee
本文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捧农场的橡胶树死皮病停割树的症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RRIM600品系与GT1品系的橡胶树死皮停割树的比例均随割龄增加而增加;橡胶树停割树割线褐斑的比例,RRIM600品系随割龄增加而增加,而GT1品系则相反;RRIMM600品系与GT1品系死皮树的土壤全氮含量较健康树高。
本文利用小麦蓝矮病植原体16SrDNA基因和延伸因子(EF-TU)tuf基因序鉴定小麦蓝矮病植原体是属于植原体16SrI组,完成了小麦蓝矮植原体的分类,分析了免疫收列膜蛋白(Imp)基因的克隆和分子特性,小麦蓝矮植原体寄主范围的分子鉴定及病原多态性RFLP分析,小麦蓝矮病植原体胸普酸激酶基因(tmk)的分离、原核表达。
为了检测不同地区枣树品种上的枣疯植原体侵染及保守基因序列的变异,本研究利用植原体16S rDNA的通用引物R16mF2/R16mR1, 16S-23S间区序列(SR)的通用引物SR1/SR及跨膜蛋白质基因(sect)引物FD9f/r,通过PCR检测采自国内7个地区14个枣树品种上的32个枣疯病和4个酸枣丛枝病样品,将PCR产物进行直接或克隆测序,结合已报导的测序数据,进行序列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
本文指出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编码的AV2为RNA沉默抑制子,进而介绍了AV2的亚细胞定位方法,研究了AV2基因对致病性及抑制基因沉默的能力。
本文在来自韩国的辣椒种子中检测到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简称PMMoV),同时建立了48h内直接从辣椒种子中检测PMMoV的方法,使进境商品辣椒种子的检疫时间和检疫步骤大幅缩短和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