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加氢热解法结合分子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在川东北储层固体沥青来源研究中的应用

来源 :第十三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tiz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催化加氢热解法处理川东北地区的高演化固体沥青能得到足量并且生物标志物代表性好的可溶有机质供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将释放的键合生物标志物特征同其释放的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特征相结合,可以用于研究高演化储层固体沥青的来源,进而为高演化地区天然气的气源判识提供依据,因此催化加氢热解法在川东北地区的高演化储层沥青的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在介绍了原油物化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对轻烃组成的研究来进行轻烃的对比、判别轻烃的成熟度与母质类型,以判别原油的成因;并通过了解D区块天然气气体甲烷含量的变化,对该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做了分析。
本文通过石西、莫北、莫索湾油田45个原油样品的物理性质、全油碳同位素组成、饱和烃生物标记化合物特征、芳烃定量研究,发现不同油田分布的原油在全油碳同位素组成、Pr/Ph、二环倍半萜组成特征、β-胡萝卜烷相对含量、芳烃甲基菲指数和二苯并噻吩成熟度参数等方面有一定差别,并且利用同位素组成特征和指示母源环境的生物标记化合物参数能对侏罗系和二叠系原油进行很好划分,但对可能是二叠系来源的原油区分却比较困难。本
烷基环己烷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石油和各类沉积物中,其中包括前寒武岩和奥陶系的烃类物、泥岩和南海北部的现代沉积物。文章在论述了烷基环己烷的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烷基环己烷和正构烷烃之间的成因关系做了分析,最后从大港探区张海和庄海原油中的烷基环己烷系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和成因看出,该原油的母质类型为混源,既有水生生物的输入,又有高等植物的贡献。同时原油中烷基环己烷系列化合物可能来源于藻类脂肪酸的环化和微生物的
通过煤岩的无水、加去离子水(δDH2O=-58‰)和加海水(δDH2O=-4.8‰)三组生烃热模拟实验,讨论了水介质对有机热成因天然气氢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及其意义。文章重点叙述了制约和影响甲烷的氢同位素组的重要因素和组成特征。
本文从天然气碳同位素、储层固体沥青成因、氢同位素测年、以及天然气-储层沥青-烃源岩碳同位素对比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海槽东侧川东北地区礁滩体天然气以油型裂解气为主,具有多源供给的混源特征,海槽西侧仪陇-平昌地区礁滩天然气主体为煤型气,煤系和海槽相烃源岩在台缘带联合供烃,台内带以龙潭煤系供烃为主。
本文就在油气生成和运移聚集分析中如何确定运移损失量,列举了应用的关键性技术,同时对运移损失量进行估计。并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例,展示如何集成地球物理三维地震数据、油气地质和地质化学数据,以新一代油气系统分析软件作为工具,实现在精细地质格架下分析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解决勘探目标允注条件评价问题。
本文尝试运用新近引进的全二维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了轻质油、黑油、稠油和固体沥青可溶物等一系列样品,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分子标志物组成信息。列举了该方法较传统的气相色谱-质谱所具有的优势。指出全二维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为解决我国多源多期成藏的叠合盆地目前油气勘探和石油地质研究中遇到的诸多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文章介绍了油气化探异常及对复合性指标的研究进展,针对油气微渗漏进行了概述,利用自行研制的烃类微渗漏模拟实验装置,对油气藏中烃类穿过直接盖层及上覆地层到达地表的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了模拟盖层中及土壤层上烃类浓度异常分布,以及烃类微渗漏轻重分异代表性指标C1/C3的平面分布特征,分析了其地质意义,并指出烃类微渗漏的轻重分异指标在油气勘探中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及应用价值。
针对油气地质中稀有气体研究现状和问题,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建立了一套稀有气体制样系统及同位素质谱仪。对该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概述了利用空气标样分别对新建立的稀有气体He、Ne、Ar、Kr、Xe组分含量测定和同位素分析技术进行测试及分析结果。
文章先通过柱色谱方法制取原油或氯仿沥青中的非烃组分,然后利用Florisil固相萃取柱将酯化后的石油酸进一步纯化,在整个分离过程中,样品的吸附与脱附量是分离方法的关键因素,并且将石油酸酯化后可以大大降低石油酸的沸点和极性,有利于石油酸(甲酯)同其它极性化合物的分离,采用GC/MS进行分析鉴定,实现快速、方便地对石油酸的定性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