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黄河下游治理的一些思考

来源 :2004年黄河下游治理方略高层专家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xyj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下游防洪减淤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也很复杂,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懈的努力。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主河槽萎缩、排洪排沙能力太小和滩区治理严重滞后。本文介绍了当前下游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指出下游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上中游,阐述了下游治理的困难。
其他文献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黄土高原和华北大平原,于山东省东营市注入渤海。黄河是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发源地。黄河以其高含沙量而闻名遐迩,冲积泛滥造就了华北大平原。黄河下游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有文字记载以来,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改道26次。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从而使走了695年的徐淮故道改走山东,夺大清河入海。1855~193
最近李国英主任代表黄委党组提出的治黄新理念的理论框架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终极目标,“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为体现其终极目标的四个重要标志,该标志应通过九条治理途径得以实现,“三条黄河”建设是确保各条治理途径科学有效的基本手段,简称1493治河理论。本文指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是新时期指导黄河下游治理的纲领,浅谈了对黄河下游治理格局的再认识
最近,治黄专家们在总结人民治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三条黄河”为技术手段,按照“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四项主要标志,采取九条治理途径,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终极目标。这一治黄新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一代人对黄河治理的认识,取得了一次重要的突破。本文介绍了平原盆地多沙河流与支流的演化法则,阐述了调水调沙在实现治黄终极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浅谈了对某些开发措施和某些治河措施的
黄河流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黄河下游是黄河流域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严格说,是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它与上、中游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因此,研究黄河下游的治理问题除了要基于其自身的演化环境和演化机理外,还必须考虑到上、中游初始条件的输入影响。本文介绍了点面结合大空间的水沙调控,阐述了塑槽退滩多措施理畅流路。
人民治黄以来,黄河下游防洪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初步建成了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小浪底水库建成后,下游的洪水已得到有效控制,由于泥沙淤积是黄河下游洪水为患的症结,今后应把研究减少下游来沙与减少下游河道泥沙淤积的措施放在优先的地位。本文根据40多年对黄河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今后黄河下游防洪减灾的基本思路。
2003年汛期,黄河下游最大洪峰流量仅2780m3/s,而兰考县蔡集控导工程则出现严重险情,并威胁大堤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本文指出黄河下游河槽萎缩是当前防洪的症结,分析了黄河下游河槽萎缩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改善措施。
现定治黄规划是指2002年7月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2000年8月黄委上报的《黄河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2002年12月黄委提出的《黄河流域及西北诸河防洪规划简要报告》、2003年6月水利部提出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等。本文介绍了现定治黄规划简介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关于治理开发重大战略的思考。
黄河洪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黄河洪峰较高的特大洪水的类型只有两种:一是以三门峡以上来水为主的1843年型;二是以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来水为主的1761年型。本文探讨了现用数字(55 000m3/s)的正确性,阐述了正确的洪水极限值。
2003年3月27日新华社发的国内动态清样(第825期)登载“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高寒草原面积减少了38%,草甸减少27%,土壤沙化严重,天然降水要么下渗,要么蒸发”,“水盆”变成了“漏斗”,“高原植被一遭破坏,即使降雨增加,也不会多产流”。因此“天上之水,难进黄河”。本文介绍了水沙变化趋势,分析了2003年小浪底水库运用与下游滩区问题。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首要的是维持黄河下游健康生命。黄河下游健康生命的重要标志是维持黄河下游河道的排洪输沙功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对下游滩区治理重新定位,要把滩区治理作为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工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条件地、逐步地建成若干个行滞洪区,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河道整治工程和标准化堤防工程的建设。本文介绍了黄河下游滩区的功能,阐述了滩区治理中的几种关系,浅谈了滩区治理方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