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地区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mc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鞍山大气成分站2007年GRIMM180观测的PM10、PM2.5、PM1.0质量浓度和54339台站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为例,分析了该地区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M10、PM2.5、PM1.0有很好的相关性,ρ(pm2.5)/ρ(pm10)的平均值为65.4%,ρ(pm1.0)/ρ(pm2.5)的平均值83.2%,ρ(pm1.0)/ρ(pm10)的平均值54.5%。粒径在1um以下的占2.5um的八成多,占10um的一半多。鞍山地区年主导方向为SE,受辽宁沙尘移动路径影响较小,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主要为排放累积型污染影响造成。大雾天气条件下颗粒物质量浓度值较高,大雾天气与浓度变化呈正相关性,风速较小,回归方程的截距较年平均回归方程大,对研究颗粒物浓度的突变特性具有指示作用。
其他文献
指出长白山蛟河河谷地带和北京市潮白河——永定河河谷地带的地形具有相同“分水岭+河流谷地”特点,以2005年7月21日蛟河谷地大雷阵雨天气过程和2007年7月31日蛟河谷地暴雨过程为代表个例,分析造成谷地降雨增幅的两种中尺度闭合环流结构:一种是山岳波类型,另一种是南北气流对撞类型。指出了这两种特殊的降水类型是造成河谷地带雨量增幅的原因,指出“分水岭+河流谷地”是降水结构环境,从地形结构环境和降水落区
利用RegCM3模式来研究三江源地区湿地面积的变化对该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通过气候模式下垫面覆盖类型参数化方案的改变,主要是湿地覆盖面积的变化,模拟其产生的气候效应,探讨湿地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效应。模式数值模拟1980年和2000年两种近实况下垫面情况下三江源地区15年的气候变化,通过18个气象站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规律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湿地面积下降,区域气温升高,降水量下降。这种趋势在西部
利用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在模式地形中根据不同方案引入GIS高程资料,对2002年至2006年之间发生在川东的区域暴雨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上游地形对于模拟强降水的影响程度要高于本地地形,本地地形对中到大雨之间的降水影响较大。GIS高程的引入,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模式对降雨量的模拟效果,尤其是10mm-50mm之间降水的雨量预报,提高对50mm以上强降水区域的预报能力,但也存在不稳定性,引起
利用NCEP10×10的格点资料,应用等熵位涡理论,对2006年7月1日20时—2日20时河南中部一次罕见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高层位涡扰动下传与中低层位涡扰动相互作用是大暴雨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320K异常位涡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本文应用1962-2005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冬季积雪异常年大气环流及整层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特征,发现亚洲中高纬环流经向度的强度和高原南侧南支系统的强度是影响冬季积雪异常的关键因素。而源自阿拉伯海北部,在孟加拉湾转向的暖湿西风水汽输送和源自副热带高压南侧,在南海及中南半岛转向的暖湿东风水汽输送是影响积雪异常的关键路径和关键区。
目标:利用不同高度的CO2浓度廓线整年连续观测资料,验证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区域,处于山谷中的热带季节雨林是否会出现碳湖现象?所形成的碳湖具有什么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其碳湖效应如何?对热带森林生态系统NEE的计算有没有影响?方法:利用建于起伏山坡阶梯上小凹地之处的铁塔上设置的8通道CO2浓度廓线观测仪1年的连续实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探讨碳湖现象是否存在;并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近地层(0.5m)的CO
选取高原东侧近50(1951-2000)35个观测站降水和同期印度洋海温资料,运用SVD分析方法讨论了其同期与印度洋海温的遥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高原东侧降水与同期印度洋海温有三种基本的遥相关模态。合成分析表明,高原东侧降水异常与大气环流异常有密切的关系,海温偏高年,高度场偏高,西风偏弱,北风偏强,不利于降水的形成;海温偏低年,高度场偏低,西风偏强,南风偏强,有利于降水形成。
与传统雷达相比,多普勒天气雷达在时间密度、空间密度上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常规探空资料只能观测到大尺度天气系统,而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具有很强的观测能力。本文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产品所表征的风场辐合特征,进一步说明了降水形成条件中垂直上升运动物理机理的重要性。其各种类型风廓线的特征实例,是在时间、空间密度上判断降水回波的垂直上升运动的最佳方法。通过对风速和风
在川西南山地的冕宁、昭觉选择海拔1600m、1800m、2100m、2500m的4个地区进行各5期的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的地理分期播种试验,详细地研究了川西南山地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气象成因、主导因子以及晚疫病发生的气候指标。在此基础上,广泛收集山地短期剖面气候考察资料、气象哨观测资料和最新自动气象站资料,进行整理、订正、延长处理后,结合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建立了川西南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气候指标要素的
由空间分辨率良好的MODIS资料反演出的大气气溶胶产品,可以用来监测分析大范围的大气污染,从而达到对大气污染事件进行遥感监测的目的。移植威斯康星大学IMAPP中MODIS遥感大气气溶胶特性的源程序,建立起对DVBS下发的MODIS资料及时进行处理的系统,每天至少两次对MODIS资料观测区的大气污染进行自动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以图片形式发布到网上共享。通过对典型个例的分析,反演的大气气溶胶产品在揭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