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方式对脊柱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术后功能状态及生存时间的影响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e_xiao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脊柱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术后功能改善程度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我院2012年2月-2016年2月病理确诊、经手术治疗脊柱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23例、孤立性浆细胞瘤1例,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57.2岁(44-78).
其他文献
小于10岁的股骨恶性肿瘤罕见,以往手术以截肢或瘤体周围广泛切除为主,前者不能保留膝关节,使生活质量下降,后者肿瘤易复发,危及生命。目的:介绍我院多学科联合,对小于10岁的儿童股骨恶性肿瘤患者在先期化疗充分局限肿瘤细胞,控制全身转移的基础上,采用Rotationplasty方法(旋转保肢术),广泛彻底切除肿瘤节段的肢体,包括部分或全部膝关节,保留神经并吻合血管后,将游离的小腿在有限的时间内旋转移植于
目的:通过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相关物理疗法进行分析,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12年5月-2015年4月间收治186例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病例回访,并根据血栓的发生原因制定了严格的血栓术前、术后预防措施介绍术后易发生DVT的原因以及发生DVT的后果,增加患者主动配合能力,同时术前指导患者股四交肌等张收缩及踝泵锻炼。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术治疗单纯颈椎管狭窄症(CSM组)与伴后纵韧带骨化颈椎管狭窄症(OPLL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治疗的78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CSM组患者32例,OPLL组患者46例。
目的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中不同手术入路对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院2008年1月一2016年1月间行髋关节置换术的362例患者,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确诊,分别采用前外侧入路组、外侧入路组、后外侧入路组、后侧入路组及小切口入路组,并且于术前、术后2周、4周、8周、24周进行Harris评分,分析不同手术入路对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解除髋关节疾患患者的病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和器械的不断完善,目前人工关节的置换已成为一项比较可靠而成熟的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但由于髋关节置换术后出院的健康教育一直在术后康复过程中存在短板,往往不能达到术前期待的效果、或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目的:观察动态内固定系统结合空心加压螺钉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9月使用Dynesys动态内固定系统结合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14-28岁,平均18.6岁,其中L4椎弓根崩裂6例,L5椎弓根崩裂10例,均为双侧病变,根据Meyerding分级,均为Ⅰ度滑脱,椎间盘退变信号根据Pfirrmann分级属于Ⅱ-Ⅲ级.
[目的] 研究胫骨高位开放楔形截骨+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纠正膝内翻合并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性及早期疗效.[方法] 湖南省人民医院8例膝内翻并伴有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患者进行胫骨近端开放楔形截骨,使用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随访时间平均 3.8个月(3~6个月),评价患者 Lysholm 评分的术前术后变化、关节活动度变化;影像学方面,对术前术后的股胫角(FTA),疼痛评分(VAS评分
目的 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下肢肢体肿胀是术后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而隐性失血为其可能的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对肢体肿胀程度的影响。
Objects To characterize the micro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subchondral bone and investigate whether subchondral bonemicrostructural parameters were related to cartilage repair in long term periods.
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颈椎手术病例再次手术情况,分析颈椎再次手术的风险因素和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5月至2015年5月所行颈椎手术共1043例,其中颈椎再次手术56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手术节段、手术入路、是否内固定、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第一次手术术前诊断、第一次手术前白细胞数值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使用SPSS19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