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养老保险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基于吴江市的实证研究

来源 :第二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ao6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各地在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实践探索中取得了许多较好的经验,但由于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尚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略在于,一方面要逐步推进制度走向统一,着力消解“一地两制”的制度差异,另一方面在制度建设上也要兼顾农民工群体的个性化特征,构建适合农民工群体的养老保险管理模式。
其他文献
伴随着城市化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他们没有保障,徘徊在城市的边缘,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他们的这一状况严重影
本文详细研究了明清时期养济院、普济堂、栖流所、饭厂等济贫机构的运作流程、弊端及防范措施,以及主要机构之间的区别;探讨了国家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济政策;总结了明清时期孤贫
从1992年开始,我在中国内地所有民族中寻找不同民族、族群中结婚超过50年的金婚老夫妇。从云南的独龙族、纳西族、摩梭人,贵州水族、屯堡人,新疆塔吉克族、哈萨克族,东北的鄂温克族、赫哲族,到海南的黎族。台湾原住民高山族成了最初,也是最后必须完成的课业。  1987年秋,在一次台湾原住民部落的专题中,在花莲太鲁阁峡谷的太鲁阁族(当时称泰雅族)部落,一对年纪超过80岁的老夫妇向我讲述了老婆婆当年被其他部
本文在对乞讨群体进行调查、对有关部门进行专访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文献资料,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区乞讨群体的现状、发展趋势及社会大众对乞讨群体所持的态度,探讨了乞讨群体产生、
从1993年上海率先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算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我国已有14年的历史。作为一项普遍的、有效的制度安排,低保制度在保护弱势群体、解决城市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