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化肥产量及进出口盘点

来源 :2009中国煤化工技术、信息交流会暨产业发展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al7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盘点2008年的中国化肥产量情况,分析了其增速减缓的主要原因;盘点2008年的化肥进出口情况,提到了化肥进出口关税政策的调整问题。在出口税率频繁调整的影响下,2008年我国化肥进出口数量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其他文献
随着电力行业发展的需要,精细化管理和有效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然而我国开展的用户供电可靠性管理仅统计到中压用户,低压用户都是通过中压配变折算可靠性的,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用户的供电可靠性水平。因此,用户供电可靠性统计由中压向低压延伸,是供电可靠性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管理水平和供电客户服务质量的客观要求。本文对基于营配一体化管理理念的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管理系统建设思路进行了阐述。
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进行规划、设计时,优选择设备的型号以取得最大的经济和可靠性效益已成为日渐重要的问题。本文基于成本效益分析原理,综合计及直流输电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给出了高压直流输电设备最优选型模型及算法。分析了设备的投资费用、运行维护费用和系统停电损失费用等的计算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设备最优选型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属于离散非线性优化模型,基于遗传算法给出了模型的求解算法。采用
随着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际工程的日益增多,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已成为影响整个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因素。由于HVDC输电系统结构复杂、元件众多,各元件对系统不可靠性的影响各不相同,能否给出各元件对系统不可靠性的贡献大小,以确定直流输电系统的薄弱环节,为运行和规划人员提供量化决策依据。本文结合可靠性计算中的子系统划分,基于比例分摊思想建立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跟踪二次分摊模型。在子系统可
本研究建立了利用调节发电机端电压、可带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与静止电容器组的补偿容量来获得系统年综合费用最小的无功优化数学模型。将此无功优化问题分成连续优化和离散优化两个子问题,采用改进遗传算法和非线性内点法交替求解的混合算法。在迭代的不同阶段,分别对改进遗传算法和内点法进行收敛条件改进,使两者的优化结果互为基础、相互利用,保证了混合算法的整体寻优效率。118节点系统的无功优化计算表明,本算法可有效提
中煤龙化哈尔滨煤化工有限公司是一个大型煤化工企业,生产甲醇、城市煤气。其煤气化低温甲醇洗装置配套的制冷装置采用氨吸收制冷工艺。该工艺充分利用变换气的余热,对制冷循环工质——氨进行精馏,达到循环使用的目的。但是运行过程中,氨精馏塔的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的12t/h,而且塔板经常堵塞,频繁液泛,运行很不稳定,严重制约了装置的生产能力,影响了装置的稳定运行,给生产组织和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操作工苦不堪言。
长期以来,焦化厂炼焦用煤主要是两个种类即:主焦煤、1/3焦煤,近年来随着炼焦用煤资源的紧缺,人们开始着手对弱黏结性或不黏结性煤的研究,用于炼焦生产以扩大炼焦用煤资源。该厂自2006年开始尝试在配合煤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瘦煤用于炼焦生产,其瘦煤的用量一般维持在3%~5%。通过近两年对焦炭质量的测量、分析,掺入一定的瘦煤对焦炭质量基本无影响。随着炼焦用主焦煤及1/3焦煤资源紧张,且价格上涨,而弱黏结性的瘦
在冶金焦炼铁过程中,焦炭既作为燃料为冶炼过程提供热源,又作为主要的还原剂。为了维护高炉料柱的透气性,使高炉能够正常运行,需要焦炭有一定的块度和强度。通常意义上的冷强度指标已不足全面评价高炉用焦炭的质量,更主要是对焦炭在高炉中抗劣化能力的评价。我厂新建成的两座捣固焦炉分别于2007年7月和2008年6月相继投产。捣固焦炉在扩大炼焦煤资源的同时,能够改善焦炭的冷强度。但焦炭的热性能质量波动大,为使焦炭
醇醚燃料就是由碳质原料通过气化合成甲醇、二甲醚、乙醇等车用燃料,来替代汽油、柴油的液体有机燃料。用煤基醇醚燃料作为替代能源,是一个在国内讨论和争论了20多年的老话题,在国际上也是有争议的。近两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波动,替代能源再次成为热点和焦点话题。因此本文对醇醚燃料作一个剖析。在利弊共存的条件下,判断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本文回顾了世界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了中国化肥行业的现状就金融危机对中国化肥行业的影响,以及化肥行业的应对措施和办法进行了探讨。
国内首座万吨级/年甲醇制汽油(MTG)试验装置,采用全国煤化工设计技术中心与山西煤气化天和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技术,2005年完成概念设计,2006年完成基础设计和工程详细设计。2007年建成并开展试验工作,2008年通过了山西省科委的验收以及有关专家的鉴定。本文对固定床甲醇制汽油(MTG)工艺原理、工艺流程、装置验收情况、以及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