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共享单车骑行高频路段识别和安全评价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

来源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5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校园骑行交通因外来车流冲击导致骑行安全性降低以至交通事件时有发生.已有研究缺乏对校园骑行交通安全管控的重视,各高校对校园骑行交通的管控措施也较为笼统,未针对道路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因而本文认为应当在识别高校校园骑行交通的高频使用路段结合安全评价结果对校园安全实现针对性管控.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本文通过百度热力图数据提取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校园内部人流集散点,并利用GIS技术以集散点为目的点基于共享单车数据识别人流集聚所使用的高频骑行路段,发现其呈现以集贸市场区域为中心呈放射状延伸,并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空间特征,且其安全特征呈现高频路段安全水平总体较高,但存在内部分异.
其他文献
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产城融合的研究重点由关注土地开发建设过程中产业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融合,转向关注国土空间资源精细化调配背景下产业、人口、空间相互作用的渗透过程及其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产城融合度研究的评估对象,从城市中主城与产业区的协同发展程度,转向对城市新城新区发展全过程各阶段的融合状况评价.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钦州中马产业园为例,基于对新时期"产、城、人"相互关系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工程成为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文章以融安县为研究区域,对融安县城、乡镇及村屯公共体育设施服务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策略,通过对国内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配置体系及标准、布局模式进行研究,选择符合融安实际和特点的配置体系及标准、布局模式.融安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体系整体上按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配置建设,县级公共体育设施采用"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通过分析乡村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冲突与矛盾,追踪中国乡村空间演化的历史过程及国外乡村的建设实践经验,认为乡村的资源要素流动是以"村庄单元",在一定区域内与村中心、镇区中心、县城中心等各经济点之间的存在互动联系,即空间资源要素从镇区中心向"村庄单元"的流动,以及从镇中心向县城中心的流动,并促进镇与镇之间的联动,在县域层面以县城中心作为核心主导空间资源要素的扩散和吸收.本文以齐圣村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同时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也成为我国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但如何精准进行规划振兴依然是当前乡村规划建设中的一大问题.本文从村庄建设的自我提升方式出发,基于对韶关市仁化县新龙村的实证调查研究,结合新龙村自我提升发展路径,提出针对产业的资源产业整合战略,针对物质空间的自我提升规划,提出多元化主体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了"全域旅游时代"的转折时期,旅游乡村的建设更加强调当地的自然、文化资源,更加强调村庄特色的构建,乡村旅游作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力抓手,已经成为我国大部分乡村实现村落文化保护和经济增长的重要的科学指引.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进一步优化乡村旅游规划的思路,引导我国乡村更加与时俱进的发展.本文在结合我国当前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全域旅游导向下我国乡村旅游规划理念,并以湖北宣恩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城镇化的推进,中国的乡村经历着剧烈的转型发展,在新时代新的城乡关系与乡村价值认知的背景下,乡村转型问题仍是未来改革发展的重点.传统农业村是中国广袤地上大量村落的投影,过去的乡村转型多在探讨具有特殊资源禀赋与区位地理的乡村,而忽视一般意义上的传统乡村的转型路径探索.本文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出发,结合传统农业村特征,通过分析政策内涵,提出了"产业繁荣,特色彰显与
社区交互空间在日常生活中承载了个人和社会群体的行为活动,是作为集体空间的价值以及体现归属感、凝聚力的生活场所.本文基于行为-环境耦合效应的视角,以铁路局社区为例,调研社区的点线面状交互空间.采用社会调研法、综合评价法对社区交互空间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将社区交互空间赋予历史、情境、人文等社会层面的含义,依据居民行为活动的必要性、自发性、社会性特征剖析人的行为与居住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缔造美好人居环
历史叠加区是有别于遗存丰富的历史街区或城市一般地区的一种城市空间区域,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其在我国城市的分布具有广泛性.这一区域的高度影响因素较为复杂,现行城市高度控制与法规体系中缺乏针对历史叠加区高度的有效的管理办法,导致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缺乏彰显的空间环境.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文章阐述了历史叠加区高度管控的意义与重要性,分析影响高度的内在机制与因素,总结文化价值导向型、价值平衡型与开发价值导向型
随着治边稳藏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西藏边境地区乡村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藏族文化以及独特的空间形态逐渐成为边境地区乡村规划的研究热点.但由于边境地区乡村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矛盾突出等各类问题,对时至今日仍然落后内地的边境地区乡村建设而言,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察隅县竹瓦根镇目若村为例,从乡村建设过程中生态、业态、文态和形态方面
创新作为未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转型成为众多城市的发展目标.国际新兴的创新中心城市的实践表明:城市中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软环境能够促进创新企业的集聚,从而带动中心城区的复兴,这为以创新转型为导向的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路径.文章通过对肯德尔广场更新历程的梳理,分析政府、市场、高校等不同主体在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总结肯德尔广场在创新更新中的治理经验,对我国城市从规模扩张向以创新更新为动力的内涵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