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DSM-5精神病态(Psychopathy)是一种表现在情感、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和反社会特质等方面的人格障碍,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冷酷无情、人际操纵、无责任感、冲动和冒险倾向。虽然精神病态特质在普通人中发生率不高,但是在监狱中的比率可能达到15%甚至更高,他们多为累犯且对社会危害性较大。因此近年来一直是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根据精神病态罪犯的这些特点,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包含:执行功能,情绪识别,合作行为,风险决策等方面。结果发现:(1)精神病态罪犯在赌博任务以及河内塔任务中表现低于对照组,他们偏向冒险选项以及出现更多错误,且与其冲动性特征相关不显著。(2)在情绪识别任务中发现,精神病态情绪识别的错误率高于对照组,注视点以及注视时长都低于对照组。(3)在合作决策任务中,精神病态被试背叛次数显著高于非精神病态组,即使同伴选择合作的前提下。(4)在风险决策的ERP任务中发现反馈刺激诱发了明显的FRN和P300成分。在损失情境中,精神病态组由正性和负性反馈刺激诱发的P300波幅显著小于非精神病态组;在获益情境中,精神病态组由正性反馈刺激诱发的FRN波幅显著大于非精神病态组。以上这些研究表明:精神病态罪犯存在执行功能的异常,可能与前额叶的功能缺陷有关,但是不受其冲动性特质影响;其恐惧情绪识别能力较差,且对眼部区域的注意更少,通过实验设置(注视条件)可以有效改善这种注意减少的现象;该群体倾向选择背叛来追求利益,较少考虑与同伴合作来实现共赢;精神病态罪犯存在决策能力的缺陷,他们在不同的风险情境中均存在对正性和负性的反馈刺激的加工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