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视域下学校体育教学安全规范的构建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lhzl_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中我们还实地调查了西安市部分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伤害事故,走访了西安市部分法院,对相关案例进行收集,还拜访了体育教学和法律方面的专家,就本课题的相关问题进行访谈。体育教学是否规范是判定伤害事故责任的主要依据。现阶段,学校体育教学安全规范理论研究不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识不够,政策不到位;学校没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缺乏防范意识与应对措施;体育教师对安全规范没有概念,在教学中比较茫然,不知如何实施。体育教学安全规范可以很好地破解这一困境。而建立体育教学安全规范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基本框架应包括制度建设,人(涉及体育教学的人员,主要是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的培养与管理,物(场地、器材)的维护与管理,以及“软”(意识形态)“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环境的培育与管理。
其他文献
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审视中小学体育工作实际和特点,要想满足“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每天应有一节体育课加上一次课间操,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应有一节课外体育活动加上一次课间操.但经过实地调查发现,由于体育师资匮乏,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周三节(一、二年级为四节)体育课的要求尚难全面落实,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学校每周要安排至少两节课外体育活动
新密市中小学实施“多元+底线”的体育学业评价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提出了体育学业综合评价的框架,并在框架下明确了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二,基础教育的评价取向转向底线评价是现实中的选择,中小学体育学业评价转向底线评价同样是现实中的选择,而且是基层一线落实体育学业评价环节的必然选择;第三,我市是县级市,市内体育教育教学水
随着中考体育的改革,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涉及面有所拓展,这对学校场地、运动器材及中考体育项目的学习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情绪体验强烈、独特,容易对传统的应考训练课产生厌倦情绪,加上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不感兴趣,使得教师感到体育课难上.那么,如何在小场地及有限的资源上做大文章,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其中考体育成绩,这是一线体育教师面临的挑战.我校教师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结
在传统学校体育中,教师常以竞技第一而非健康第一,以本为本而非以人为本,强制划一而非因人而异,这种教学方式是“造器”而不是“树人”,存在着“呆、练、统”的现象.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个维度来思考当今的学校体育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目标定位忽视“终身”;(2)内容取向偏重“竞技”;(3)方法实施缺少体验,缺少选择,缺少针对性;(4)评价展示缺少评价载体,缺少展示平台,缺少参与,无法激发每个
本研究通过对华东地区12所高校的全日制体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中国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更深入的思考与系统的把握.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来,“目标引领内容与方法”的思想受到普遍欢迎并得到有效实施.“目标引领内容与方法”的思想不仅使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样化,还使整个体育课堂教学形态随之发生积极的变化.现实中,一位体育教师教多个班级(一个年级多个班级或多个年级多个班级)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然而,单一、固定的教学设计难以满足不同班级的体育教学需求.同时,对于一些公开课、观摩课、教研课,预先撰写的教学设计往往因学情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笔者认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关键应落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上,让学生在课上得到锻炼的同时,还要学会锻炼方法,养成锻炼习惯.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反观现阶段中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堂
近年来,随着体育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诸如小学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能手比赛、小学体育学科优质课评比等活动不断涌现.这些活动也呈现了许多“亮点”,这些“亮点”蕴含了教师的课改理念和智慧,给我们的常态课注入了生命和活力.小学体育优质课的“亮点”有哪些?这些“亮点”如何被常态课所借鉴和“吸收”?笔者认为,广大教师应立足常态课教学,学习借鉴优质课的闪亮之处,努力打造体育常态课的“亮点”
学校体育教育是指有目的地采用一定的科学手段和方法,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同时提高其身体素质并为其终身运动习惯打下坚实基础的教育.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学生健康水平.而身体机能和素质的提高需要合理的运动负荷刺激,但传统校园体育教学中的负荷判断过于主观,负荷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因此很难形成客观的普适标准.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心率反应运动负荷并且在运动训练中使用心率监控系统采集即时
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一直是党和国家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是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颁布以来,党中央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重要而明确的要求.多次全国性的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近二十年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