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15-脂氧合酶激活剂作为新型抗炎药物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酶激活剂对治疗和控制复杂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激活靶标蛋白所得到的效果也无法通过使用抑制剂来实现.然而,现阶段酶激活剂的发现和设计都存在诸多困难.之前的研究已证明激活花生四烯酸代谢网络中的15-脂氧合酶(15-LOX)可以促进炎症的消除1.我们通过对15-LOX残基二面角运动的相关性2和该蛋白表面性质分析3,发现了一个适合小分子结合的潜在别构位点,并针对该位点进行了虚拟筛选.通过体外活性测试,4个激活剂和18个别构抑制剂分子被成功发现.借助液相色谱-质谱连用技术分析,活性最强的激活剂分子被证实在人多形核细胞,全血炎症模型,以及小鼠腹膜炎模型中展现出减少炎症因子生成,提高抑炎因子浓度的效果.另外,在全血实验中,该激活剂和其他通路抑制剂联合给药的策略使得花生四烯酸代谢网络整体向有利于炎症消除的状态调整.我们期待对该激活剂的研究可以成为新一类更有效率、更安全的抗炎药物设计的基础.同时,该策略对理性设计其他蛋白质激活剂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由过渡金属离子和有机桥配体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1-4].本工作以丙烯海松酸(H2L)为配体,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地制备了一个新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配合物[Cd2L2(DMF)(H2O)0.5]·0.5H2O.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中含有三种不同晶体学的Cd(Ⅱ),配位数分别为5、6、7.
研究表明催化剂的作用在生命起源前的化学进化过程中不可或缺[1]。本项目提出在原始地球环境中存在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可能在生命进化过程中担当非酶催化剂的作用[2],以原始环境中已经证明存在的组氨酸、脯氨酸等为配体的过渡金属锌的配合物作为催化剂[3],在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即80℃-200℃、一定压力的水热环境中探究其对于肽的生成和(逆)三羧酸循环过程中各步反应的催化作用及机理。本项目旨在利用合理的化学物质和
利用邻香兰素与醋酸铜和髙氯酸钠合成了一个异核双金属配合物[CuⅡL2NaI(μ-ClO4)(CH3OH)]n (1) [L =邻香兰素]。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解析,得到了主族和过渡金属杂化的一维链状异核双金属配合物。
具有高度有序可控孔道结构的纳米粒子通过桥联的有机硅烷在碱性条件下制得。硅源中硅原子之间的距离极大地影响有机硅前驱物的电荷密度,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介观结构。这种纳米材料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低极性溶剂中较好的分散性,对有机小分子较好的吸附性,比较好的细胞穿透性和生物相容性。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新型H6P2W9Mo9O62·24H2O催化剂,并用Uv-viS、FT-IR,TG-DTA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微波促进30%过氧化氢氧化环己酮制备己二酸合成反应为探针,考察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通过正交实验探讨了各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优化工艺条件为n(环己酮)∶n(过氧化氢)∶n(草酸)∶n(催化剂) = 100∶400∶1.25∶0.25,反应温度100℃,微波辐射功率
本文成功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氨基功能化金属有机骨架 (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 纳米材料,平均颗粒尺寸~50 nm(Fig.1 Left).研究结果表明,其Brunauer-Emmett-Teller比表面为1675 m2·g-1,且具有微孔和介孔的多级孔道结构(Fig.1 Middle);气体吸附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优良的CO2捕获能力,在16 ℃,25 bar下,
由于镧系金属与有机配体本身及两者之间的电荷转移能够提供有利于生成发光物质的条件,以及这些发光物质在发光、显示器、传感和光学设备中的应用价值,基于稀土金属的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研究具有良好的前景[1,2].本文以4,5-咪唑二酸为配体,水热合成了4个三维的Ln-Cd异金属配合物[LnCd2(imdc)2(Ac)(H2O)2]·H2O(Ln = Pr(1),Eu(2),Gd(3),Tb(4); H3i
Axially chiral molecules are prevalent in biologically active natural products as well as ligands or catalysts in asymmetric catalysis.1 Accordingly,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diverse strategies have b
The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fluorescence-labeled oligonucleotides that exhibit significant enhanced emission on hybridization to complementary nucleic acid sequences have been the subject of intense r
大肠杆菌中的D-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PGDH)催化丝氨酸合成第一步[1],并能被丝氨酸所别构调控[2].在此前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发展了二态Gō模型结合微扰的方法从理论上预先对蛋白的别构位点进行预测[3].对大肠杆菌中的PGDH,我们总共预测到了两个潜在的别构位点,一个位于活性位点附近(位点Ⅰ),一个位于别构位点附近(位点Ⅱ).在本次研究工作中[4],通过虚拟筛选结合实验验证的方法,我们发现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