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特点,并研究一些罕见病例。方法: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PCR等技术对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291)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n=133)男性不育患者(共424例)进行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检测。结果:424例患者中有98例明确为遗传异常引起的,其中66例检测到染色体畸变,44例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见缺失,12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和微缺失检测均见异常。部分AZF缺失患者精液或睾丸中有精子,但其生精功能呈进行性下降的特点。本研究中1例45,X男性患者的核型证实为45,X,der(Y)t(Y;13)(q11.1;q12),-13.ish der(Y)(SRY+,DYZ3+,wcp13+),为国际首次报告。患者的易位发生在父亲的减数分裂过程中,Y染色体与13号染色体异位导致的AZFa,AZFb和AZFc缺失是其无精子症、双侧乳房轻微发育的遗传学基础,患者的血管脂肪瘤的分子机制不清。本研究还在国际上首次报告了1例由于Y染色体缺失合并本身的不分离导致唯支持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病例。导致缺失的Y染色体不分离,可能是位于AZFb和AZFc区域上的基因不仅与精子发生相关还与Y染色体的稳定性相关。Y染色体AZF的缺失和本身的不分离可进一步加剧精子发生衰竭。结论:男性不育最常见的遗传学病因为Klinefelter综合征和Y染色体AZFc缺失。在男性不育的遗传学诊断中应常规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必要时应进行FISH、DNA测序等其他检测。细胞与分子遗传学检测为男性不育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以及ICSI治疗前遗传咨询提供重要依据。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对Y染色体长臂异染色质区缺失是否为多态性具有明确诊断的作用。性染色体畸变导致精子发生障碍的比例及严重程度均显著高于常染色体畸变。对一些由罕见的遗传异常导致的男性不育,值得从临床、内分泌、病例、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为认识生精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