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对皮肤刺激性影响与其抗哮喘效应关系的研究

来源 :2016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qianlan987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卵蛋白诱导的豚鼠哮喘模型,考察白芥子不同配比的穴位贴敷药物对豚鼠皮肤的刺激性和抗哮喘的影响,以寻找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减轻皮肤刺激性的适宜药物配比,促进其应用更加安全可控. 方法:以白芥子不同配比的穴位贴敷药物分别贴于豚鼠大椎、肺俞和肾俞穴位,每次贴敷4h,隔日贴敷1次,连续14天.并以地塞米松(0.5mg/kg)作为阳性药.观察豚鼠皮肤刺激性反应并记录评分,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考察各组豚鼠皮肤组织和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3组穴位贴敷药物均对豚鼠皮肤有一定刺激性,随着穴位贴敷药物中炒白芥子比例的增加,皮肤刺激性降低,但抗哮喘作用减弱. 结论:适当的皮肤刺激性对穴位贴敷的抗哮喘作用是有必要的,穴位贴敷药物中生白芥子和炒白芥子的比例各半时,既可维持穴位贴敷药物的疗效又能减轻其对皮肤的副作用.
其他文献
从文献溯源对微饮的概念、症状表现、病位、病因、治法、方药进行归纳分析。微饮是水饮证中一种,乃水饮证之轻微者,以短气为主要临床表现,因其证轻,易为医家忽视,然识别微饮证对临
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主要威胁,还是SARS、艾滋病等这样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大量的事实提示单因单病、病在细胞为特征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无法
本文总结了田雨河导师论治胸痹的临床特点及经验.田老师认为胸痹应以其临床表现深入细致的辨证、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运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橘枳姜汤之灵感始于《肘后》《千
《伤寒论》《金匮要略》对太阴病腹诊诊察方法进行了丰富而具体的描述,并显示出其主要腹证特点为腹部软弱、心下痞、振水音、悸动,拘挛、蠕动不安、腹鸣等腹征。太阴病主要方剂
精神类疾病、情感障碍类疾病、以失眠为主的睡眠障碍发病率逐年升高,给社会、家庭带来严重的精神与经济的负担.精神病与抑郁症会丧失社会功能,失眠影响到社会功能的发挥,给患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通过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分析叶天士和薛生白治疗湿热类温病的用药特点,发现叶、薛两家用药在四气五味、归经上基
萌芽阶段、成长阶段与形成阶段是温病学派形成过程中的三个重要时期,在这三个时期中,辛温药在治疗温病初起时其配伍应用经历了单纯使用辛温药、辛温苦寒相配、辛温与寒凉相配
外科感染常见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占60%-65%;革兰阳性球菌占30%-35%;其余是真菌.不同种类的外科感染,病原菌构成有所不同.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可有较大差异
目的:比较不同的创面治疗方法对烧伤休克期体液变化及液体复苏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择30%~90%的严重烧伤病人,采用烧伤湿润再生疗法治疗的30例(A组),采用传统的西医磺胺嘧啶银
国家级名中医宋康教授从事中医内科和中西医结合呼吸专业工作40余载,对呼吸系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间质性肺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指出间质性肺病当属"肺络病"范畴,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