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薄储层预测方法优选及应用实例

来源 :中国石油学会2012年物探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y31962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提高煤层气薄储层厚度预测精度成为煤层气资源量评价的必要手段。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在中国鄂尔多斯盆地HC 工区应用BP神经网络法(国产Geoeast软件)、稀疏脉冲反演法和地质统计学反演法三种方法对工区内5#和11#主力煤层厚度预测方法进行优选。优选结果表明,地质统计学反演预测精度较高,但是受到测井曲线资料和井位平面分布的影响;BP神经网络法只需要单井的煤层厚度作为样本即可得到厚度平面图,但同样受井位平面分布的影响;稀疏脉冲反演预测精度介于二者之间;前两者需要在三维测区完成,后者适用于任何测区。此次研究为选择煤层厚度预测方法提供了依据,为落实煤层气资源量提供了技术保障。
其他文献
利用中国4 个大气本底站CO2 flask 瓶采样数据对CarbonTracker 大气反演模式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模式模拟结果和观测结果一致性较好,相关系数达到0.7 以上,4 个站的均差较小,模式可用于中国区域CO2 源汇通量的反演研究.分析代表中国4 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大气本底站CO2 浓度和源汇通量表明:CO2浓度和通量具有显著季节变化,浓度春冬季较高,夏季最低,每年6、7、8 月的通量为负,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spherical and non-spherical dust aerosols are calculated using the Lorenz-Mie theoryand the combination of T-matrix method and an improved geometric optics method.The resulti
闪电的起始位置和起始阶段发展速度是闪电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前人曾通过多种定位观测手段试图回答这些问题.随着VHF、UHF 频段闪电定位系统的逐步完善,与这些问题相关的观测结果也日渐丰富.2010 年4 月底至8 月初,在广东雷电综合观测试验基地使用改进的宽带干涉仪进行了双站三维定位观测.改进后的系统基本上可以从闪电的起始时刻开始对闪电辐射源进行三维定位,这使得该系统能够对云闪、地闪起始过程的时空发展
采用上海地区不同地理位置的7 个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取的2009-2011 年云地闪电资料,从闪电的极性分布、日变化、强度、闪电密度等方面,研究了上海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云地闪中负闪电占闪电总数的91.5%,正闪电占闪电总数的8.5%;从正地闪每月占总地闪比例变化图中可以看出,总地闪频次越高,正地闪比例越低; 6-9 月是地闪集中发生期,占全部地闪总数的94%,其中8 月是地闪活动最
本文利用全球磁流体力学模拟结果检查磁倾角对磁层顶位形的影响。首先利用电流密度和太阳风流线确定磁层顶位置。得到的磁层顶用一个三维面方程拟合,可以描述极尖区位置和磁层顶南北不对称性和旋转不对称性。我们研究了南向行星际磁场时磁倾角变化对磁层顶位形参数的影响,发现磁倾角基本不影响赤道面磁层顶,但是影响极尖区位置和磁层顶南北不对称性和旋转不对称性。这些结果和常用的经验模型结果相符合。
会议
依据多种全球电离层历史观测资料,研究了电离层电子密度Ne、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 的不同时空尺度的变化性,并将其归结为三种不同的外部驱动因素:太阳活动性、太阳风扰动、及大气波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近年来我们对上述三种外部驱动过程的分析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电离层对太阳活动的非线性响应;(2)电离层对超级磁暴的响应;(3)电离层对非迁移大气潮汐的响应。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电离层的变化性三种外
会议
本文利用广州和深圳两站2008 年7 月-2012 年3 月GPS 卫星L-波段电离层闪烁监测数据对闪烁发生的地方时、持续时间以及随太阳活动、地磁强弱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对该区电离层强闪烁和TEC 耗尽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地区电离层闪烁是一个夜间发生的现象,主要发生在日落后的前半夜地方时19.30 至午夜后3.00.并且85%发生在前半夜;在2008-2010 年太阳活动低年闪烁持续
会议
在复杂浅水区,由于OBC点位精度的影响,不能满足勘探的需求,勘探进程和效果也受到了很大制约。为了改善复杂浅水区OBC点位精度,经过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一种提高复杂浅水区OBC点位精度的方法,其中主要包括放缆航线预设计、导航与定位综合控制、初至波与声纳联合二次定位等。该方法在渤海湾多个勘探区块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以地震、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为依托,在区域构造、沉积环境背景的研究下划分页岩油气发育的有利相带,从井出发,研究页岩含油气井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而通过剖面追踪、属性分析、裂缝预测、含气性检测等技术对凹陷页岩进行综合评价,部署了以页岩油为目的层的中石化重点水平井BYHF1井和以致密砂岩气为目的层的水平井AHF1井.实钻证明了钻前利用物探技术预测成果的可靠性.同时,利用微震监测技术对BYHF1井水平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