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压缩机端面补气口位置几何分析

来源 :2016年第九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2008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冷剂喷射技术可大幅提升转子压缩机在低环境温度下的制热性能。端面喷射因具有简单以及易于实现等优点而得到关注。但目前的研究所采用的端面喷射位置都有喷射制冷剂回流至吸气管,导致压缩机容积效率大幅下降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转子压缩机转子转动过程中的的几何特征出发,分析出可以完全避免制冷剂回流的喷射口最佳位置,并应用解析几何方法求得避免喷射制冷剂回流的最大喷射口面积的一般关系式。该方法为转子压缩机端面喷射喷射口位置的优化提供了可靠依据。
其他文献
为了发挥LiCl水溶液工质在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中的发生过程中的高效利用,实验主要基于内热源逆流降膜发生实验装置来探索低温热源下LiCl水溶液的降膜发生过程的传热传质效果.实验阐述了不同运行工况如不同的热水和溶液的流量,热源的温度,溶液的浓度和系统压力对LiCl水溶液发生过程发生效果的影响.LiCl水溶液降膜发生实验研究结果和LiBr水溶液的垂直降膜实验结果有着相似的变化规律.
本文通过搭建的蒸发式冷却器换热性能实验台,对蒸发式冷却器的热质传递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迎面风速、喷淋水量等参数对蒸发式冷却器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蒸发式冷却器的热流量与总传热系数随着喷淋密度Γ的提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Γ=0.116 kg/(m.s)时,热流量和总传热系数达到最大值;蒸发式冷却器的热流量与总传热系数随迎面风速U的增加,发生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当U
本文就洛阳隆华蒸发式冷凝(却)设备性能特色实验室建设进行了详细介绍,首先从时代背景与国内外行业现状分析了建设该实验室的必要性,建设实验室的投资和合作方以及建设标准;其次介绍了该实验室的建设目标规划;第三从软件和硬件方面分析了该实验室的建设特色;第四分析了该实验室的工作原理;第五介绍自实验室建成投入以来进行的典型试验案例以及承担的项目和取得的成果;第六对本文所述实验室建设状况,设备运行状态、运行精度
目前,石油化工装置中工质冷却大多采用了空冷技术,在传统干空冷器不能满足需求的工况下,采用高效复合冷却技术势在必行。高效复合冷设备融合了潜热换热和显热换热机理,是蒸发式冷却设备和空冷设备的优化组合,可实现热量的一次性传递,投资少、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在水资源、能源匮乏区域节能效果显著。通过对比分析,本文阐述了高效复合冷设备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并通过实践证明了其在石油化工装置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本文简要介绍了蒸发式冷凝技术的背景,通过对蒸发式冷凝技术换热机理的探讨,突显了蒸发式凝汽器节水、节能的优势。结合蒸发式凝汽器设计经验和工业实践,提出了蒸发式冷凝技术在电力行业推广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蒸发式凝汽器在工艺计算时应选用合理的模型进行换热系数的计算;结构设计时,过渡结构采用平缓设计,尽量减小蒸发式凝汽器系统的汽阻;蒸发式凝汽器抽真空系统的设计应准确计算凝汽器的容积,准确估计凝汽系统的漏气量
气流组织是指如何组织送入空调房间内的空气,使其在室内合理地流动和分配。在数据机房中,经过处理的空气由送风口进入房间与设备进行热湿交换,经排风口排出。空气的进入和排出引起室内空气的流动,而不同的空气流动状况会产生不同的空气调节效果。合理的组织室内空气的流动,使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气流速度等技术参数,能更好的满足设备冷却的需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数据中心气流组织的种类、特点。
泵/压缩机复叠式相变冷却系统是针对高热流密度发热元件散热问题的主动式冷却技术,本文以机械泵循环为重点,实验研究系统的启动特性、稳定运行特性以及环境适应性等工作特性。结果表明,在机械泵启动时,由于入口抽吸作用和系统内工质的流动特性,系统的压力先降低后升高,热源启动时,系统蒸发器和储液器压力温度波动较小,热源启动稳定。
本实验台采用HDH技术和空气源热泵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电镀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其他方法及传统的热法处理相比,具有零液体排放、技术难度低、设备简单、易维护、不易腐蚀、造价低等优点。
本文对目前燃煤锅炉煤渣的排渣方式和煤渣余热利用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相关的数据作了初步的分析与模拟计算。笔者针对90℃以上的煤渣,提出干式与湿式两种煤渣余热的再回收方式,通过初步比较分析,得到干式比湿式更方便煤渣余热的回收。
为抑制溶液除湿过程温升,提高除湿效率,可在除湿溶液中添加相变材料微胶囊。根据LiCl除湿溶液在除湿过程中的温度范围,选取正十八烷为芯材,采用阴离子和非离子复配乳化剂,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壁材的相变材料微胶囊。研究了乳化方式、乳化剂种类与配比和复配乳化剂的用量对微胶囊形貌、粒径和热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