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电机-变速器集成驱动系统换挡过程多模式控制研究

来源 :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h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了无离合器的车用电机-变速器集成驱动系统的换挡过程。基于对换挡过程的分析,提出了满足不同换挡阶段的电机多模式控制方案和系统协调控制方案。为了验证多模式控制方案,设计并开发了车用电机,变速器集成驱动系统的动态实验平台,通过实验对控制方案进行了验证。
其他文献
选用商用纳米Al2O3与TiO2粉末,经混合制浆并通过喷雾造粒技术将其重构成大颗粒纳米Al2O3-13 wt%TiO2团聚粉体,采用不同加热温度进行烧结,制备了用于热喷涂的纳米喂料,通过等离子喷涂沉积形成纳米涂层.使用XRD和SEM对纳米粉末和涂层的形貌、显微结构和晶相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烧结过程中纳米氧化铝没有发生相变,而纳米氧化钛则由锐钛矿相转变为金红石相;等离子喷涂过程中,部分α-Al2O
利用闭合场非平衡磁控溅射离子镀在2024铝合金表面沉积了厚度为4.8 μ m的Ti膜,镀后在460℃对其进行了8h的等离子体稀土碳氮共渗.结果表明:经等离子体稀土氮碳共渗处理后,Ti膜和铝合金基体之间发生了明显的互扩散,镀渗改性层主要由Al18Ti2Mg3、Al3Ti和少量的Ti3N1.29组成,并出现了Mg元素的富集区,其硬度和弹性模量均显著高于基体合金.
本文采用等离子体氮离子和碳氮离子升温注渗技术对Cr4Mo4V轴承钢进行表面强化处理,研究了注渗层成分、组织和相结构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升温过程中,气壁吸附的水分子发生脱附,形成氧化性气氛,氮离子升温注渗层中氧含高达30-50 at%,导致注渗层中氮含量低于10 at%,注渗层深度浅;经过注渗处理后生成的新相为Fe3O4及Fe3N.在等离子体碳氮升温注渗处理中,由于CH4具有还原性,注渗层中氧含
通过闭合场非平衡磁控溅射离子镀在AZ91D镁合金表面制备了Ti/Al多层膜,并对镀膜镁合金在375℃进行了8小时的等离子体低温渗氮处理.采用XRD、SEM、EDS对试样表面层的相组成,形貌及元素分布进行了表征,并对改性层的硬度、耐磨和腐蚀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经渗氮后膜层中Al与基体中的Mg发生了明显的互扩散,实现了膜层与基体间的冶金结合,并且膜层中形成了少量的Al3Ti相.镀层及其渗氮后的表
为了提高钛合金的表面生物活性,本文采用在含有钙磷的电解液中对钛合金进行了微弧氧化,得到了含有钙磷的氧化层.研究了微弧氧化溶液配方和工艺参数对涂层结构和成分的影响,讨论了氧化膜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电解液浓度的升高使得微弧氧化过程中电流密度相对增大,从而使得膜层孔洞增大,钙磷含量相对增加.随着微弧氧化处理时间的延长,膜层表面的孔洞因被逐渐封闭而变小,孔隙率变小;膜层内钙含量随微弧氧化
用快速凝固技术制备AlMn7、AlMn5Si5合金薄膜,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能量分散谱仪(EDS)等检测技术对薄膜的相变温度、显微结构和元素分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AlMn7薄膜的相组成为Al+A16Mn+准晶体,晶粒尺寸在120砌左右,AlMn5Si5薄膜的相组成为Al+Al4.01MnSi0.74+A19Mn3Si相,晶粒尺寸在60nm之内.AlMn7合
在硅酸盐-磷酸盐的复合电解液液体系对6063铝合金进行微弧氧化获得黑色陶瓷膜,研究了微弧氧化黑色陶瓷膜的生长过程,采用SEM、Biologic SP150电化学工作站分析了黑色陶瓷膜层的微观形貌和耐蚀性,并分析了微弧氧化着色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及可能的解决措施.
为提高钛合金耐磨性和制备TiAl基合金叠层材料,研究了钛合金基体激光直接沉积γ-TiAl的界面特征.结果表明:沉积方式对钛合金基体/γ-TiAl沉积层间界面过渡层的尺寸与组织具有重要影响;与单道单层沉积相比,单道多层沉积导致钛合金基体/γ-TiAl沉积层间界面过渡层增大,其组织呈现针状,且其合金元素含量处于钛合金基体和γ-TiAl沉积层之间.单道多层沉积可促进钛合金基体/γ-TiAl沉积层间合金元
利用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技术在纯Ni上制备一定厚度的纳米晶表层,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研究了纳米晶Ni的晶粒生长动力学,计算了描述晶粒生长动力学的时间指数n和晶粒生长激活能Q.研究表明,纳米晶Ni在423K-723K退火时的时间指数n约为0.14.当纳米晶Ni在423K-523K退火时,其晶粒生长激活能Q为32.1 KJ/mol,表明在这一温度区间内晶粒生长由晶界和亚
对Fe-Cu粉体的烧结规律进行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烧结过程中固体颗粒的总固相体积分数逐渐减少,并伴随液相区成分梯度的消失,导致界面上升或下降,此位移是由消除成分梯度的沉降机制和固相颗粒重组的沉降机制共同控制.成分梯度消失后,烧结过程进入仅由后一种重组机制控制的慢速界面位移.当初始固相体积分数大于某临界值时,液相区内无成分梯度,所以整个烧结过程由重组机制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