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频带脉冲行波管的研制

来源 :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暨军用微波管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hi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作者采用荫影栅控电子枪,采用氧化铍瓷杆夹持钨螺旋带的复合管壳慢波系统,采用馒头瓷输能窗和一级降压收集极研制出一只宽带脉冲功率行波管样管.
其他文献
本文修正了返波管的小信号理论,并用来计算一例THz返波管的互作用计算,获得THz返波管的“热”谐振频率及慢波结构长度等重要参数。计算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关于返波管线路波在慢波结构的电子注入口端的幅度都大于它们在慢波结构的电子注出口端的幅度的认识不同,实际上无论线路波还是空间电荷波都是增长波,即它们在慢波结构的电子注出口端的幅度都远远大于它们在慢波结构的电子注入口端的幅度。结果表明,把返波管输出结构设
本文利用FORTRAN语言将等效电路法推出的3mm回旋管振荡器输出窗的驻波比、反射系数、传输系数等的计算表达式编制成计算程序,对各输出参数进行了分析,并利用高频仿真软件HFSS进行了精确模拟。两者结果吻合的很好,分析了传输连续波回旋管振荡器输出窗的功率容限,设计出了适用于3mm连续波输出功率50kW的回旋管振荡器输出窗。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实验测量大回旋电子枪速度比的方法,其平均误差15%,为管子的热测奠定了基础。对三折螺旋波纹波导的色散特性进行冷测和模拟计算,实验与模拟结果符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开展X波段二次谐波螺旋波导回旋行波管的热测实验,得到单次脉冲输出功率20KW,带宽大于14%,增益20dB的实验结果,为今后优化回旋行波管积累了实践经验。
本文主要研究了行波管周期永磁聚焦(PPM)系统中C型磁铁的不对称性给磁场分布和电子注带来的影响。用CST软件(电磁工作室+粒子工作室)建立了PPM系统的电子光学模型,结合粒子模拟(PIC)方法来研究电子注静态传输特性,给再聚焦极的设计带来的便利,对于改进和优化系统设计,实现“设计制管一次成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对某Ku波段空间行波管的输能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完成了同轴波导转换接头的设计,并通过冷测实验进行了比较验证。结果表明,在工作频带内,设计结果和冷测结果取得了很好的一致。
本研究通过推导Maxwell方程并利用Poynting定理建立了三维场方程,通过洛伦兹力方程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运动方程,最终建立了螺旋线三维多频非线性互作用模型。通过编写代码计算了带宽在6-18GHz螺旋线行波管的基波和高次谐波,并模拟计算非线性失真的影响,如相位失真和三次交调五次交调影响,为三维模拟软件提供互作用理论基础和计算代码。
本文介绍了中科院电子所正在研制的几种类型C波段多注速调管,其工作频率范围为4.5~7.5GHz,峰值功率30-200kW,平均功率2-10kW,带宽4.7%。描述了C波段多注速调管的研制情况,测试结果和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本文以行波管输能耦合器为例,对行波管的RF输能部分的调配螺钉进行了三维参数建模,利用微波工作室对模型上加入的调配螺钉逐一进行了仿真优化计算,找出了微调螺钉影响输能部分驻波比VSWR的规律,并用微波理论进行了说明。解释了宽带的的微波管输能部分阻抗匹配必须用多个调谐螺钉进行匹配调整的原因。仿真结果与管子的实际调整取得很好的一致性,同时证明了微波工作室用于微波无源器件仿真设计,简化传统的输能装置的设计过
本文介绍了中科院电子所研制的高峰值功率速调管的情况,给出了这些速调管的主要技术特点和技术指标,讨论了高峰值功率速调管在研制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
报告将系统地介绍国外行波管CAD技术的发展动态及我国自主研制的二维"宽带大功率行波管CAD集成环境"(简称TWTCAD)和正在研制的三维微波管模拟器(Microwave Tube Simulator Suite,简称MT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