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寨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的“湘西样本”--来自德夯、芙蓉镇、老洞、惹巴拉的调查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z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业目前已经在中国的民族村寨中处处开花,通过旅游带动村寨经济增长已然是民族村寨精准脱贫模式的不二选择.在李忠斌(2017)论证的民族特色村寨的精准脱贫模式中,民族旅游位列其中,其表现为以文化为核心发展民族村寨的民宿、健康和文化消费的旅游扶贫模式.[1]但在旅游精准扶贫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冲突挑战频发,存在着多维排斥.这种多维排斥不仅影响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还破坏了村寨原有的正常发展.因此,现阶段需要对民族村寨旅游产业精准扶贫效果进行评价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为民族村寨旅游产业精准扶贫提供政策调整及扶贫路径的建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湘西州)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其民族村寨的旅游精准扶贫所反映的实际效果带有精准扶贫的鲜明特点,可作为旅游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
其他文献
“七七事变”前夕,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都市和经济中心,人口辐辏且交通繁复.作为彼时城市化进程重要动因和公共交通力源中心的电车事业,不仅保证了上海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更与城市人口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有见及此,电车企业持力满足于城市人口增长的需求,并对纾缓人口压力作出因应,进而助力于人口的频密流动.由此可见,电车事业与城市人口的覆合共存、相依发展,不仅使近代上海城市化的进程更形加速,亦从侧面投射出近代中
晚清时期,由于内地政局动荡不安,盗匪、改良派、革命党人等各种社会力量均对军火有着很大的需求.而相对宽松自由的军火交易环境以及界址未定等因素相互交织,使得澳门成为这一时期外洋军火走私内地,特别是广东地区的主要来源地.通过火药承充的专营制度,澳门华商基本控制了从火药原料到相关行业的军火买卖,充当了澳门军火走私运入内地的重要桥梁.总体来看,澳门军火走私的社会影响是复杂的,其最突出表现就是使得华南地区,尤
民国教育近代化变革中,山西凭借其强有力的教育公共化措施,成为当时中国的“义务教育策源地”和“教育模范省”.山西省政府以财政大力支持教育,进行教育实用化、教育大众化、教育财政化变革,使教育逐渐成为公共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私人教育需求和供给不足的问题.其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了溢出效应,间接增加了家庭收入,并改善了社会学术、技术和人才环境,提高了民众的教育意识.
本文从中国乡村现代化发展背景出发,尝试去探究在这两种力量作用下传统乡村性是否会完全消解,乡村性异变如何进行演化及其结果指向何处等问题。
对于旅游发展后民族社区变迁开展研究,需要对民族社区形成过程、变迁过程的内在逻辑进行追溯,从而发现旅游发展前后民族社区变迁的内在机制变化,解释民族社区的变迁的现实现象及问颖。
本文结合个案—恩施市沐抚乡(办事处)为例,首次关注旅游吸引物、旅游小镇(社区)以及村落三大空间组成要素在城乡过渡的融合新空间的变迁与特征分析,为理解乡村旅游社会的现实、问题和趋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关注视角,可有效地解释乡村变迁的历史原因、现实问题的根源,以及建设与发展的可能路径。
近年来,如何通过民族旅游开发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成为国内外诸多人类学学者研究的热门议题。本文以云南省瑞丽市勐卯镇喊沙村为个案,为中国边境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以及民族旅游开发提供一个成功的经验案例。
本研究将立足旅游空间景观生产的历时性和文化主体性的双重视点,呈现景观生产路径、策略和逻辑,继而揭示旅游空间社会关系与结构的互动。2016年10月、2017年3月和6月,笔者曾三次进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白面瑶寨进行长时段的田野调查,对当地旅游空间景观生产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在借鉴空间景观生产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发展导向下白面瑶寨空间景观生产实践的调查,尝试分析空间景观生产的路径、策略与逻辑,探讨
生态博物馆建设经历了近五十年的探索,有些取得了成功,有些则走向了落。究其根本,社区参与作为生态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深刻影响着态博物馆和当地居民的命运。社区参与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具体体现在各参与的力量对比、不同势力的利益争夺、针对民众的培训和教育体制、精英力量的动作用、新兴技术和网络的利用等方面。中国关于社区参与模式的探索相比国还有一定差距,突出表现为两点:首先,社区参与在中国肩负着帮助当地
本研究尝试用人类学的理论视角与方法,进一步探讨震后乡村旅游的发展实况。笔者重点关注震后乡村旅游重建与变迁,探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是成果背后的原因,关注政府与当地人的互动,以提出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并试图探寻其背后的社会机制与文化意义,从而对灾后乡村旅游重建做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