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中部共轭走滑区上地壳速度特征:来自近震层析成像的结果

来源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sh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形成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和挤压,对其现今深部结构的研究可以为理解陆-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提供约束.前人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包含了沿碰撞方向的缩短和横向的伸展,其中部的共轭走滑区是调节青藏高原纵向和横向构造运动的重要因素;该共轭走滑区横跨了拉萨块体和羌塘块体,由一系列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北的北东南西走向左旋走滑断层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南的北西南东走向右旋走滑断层组成.与羌塘块体内部的北东南西向共骊走滑断裂似乎存在空间上的耦合关系;深度上,自上而下不同深度的速度异常并没有一致性,说明研究区上地壳速度结构随深度变化的非均匀性较强。
其他文献
本文道德采用环已酮和丁酮混合溶剂把一定量的四苯基卟啉和二苯并咪唑苝均匀分散在聚乙烯缩丁醛中,然后用北分散溶液在已预涂一层聚酰胺膜(约0.5um)的铝片旋涂约0.5um膜(CGL),干燥后,再涂一层用聚碳酸酯作成膜物质的载流子传输层(CTL),干燥后即得光导体.并分别对掺杂1℅,5℅,15℅的四苯基卟啉的二苯并咪唑苝双层光导体的光导性能进行研究,发现光导性能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本文用差热分析(DTA)和热重(TG)法研究PET/MFMB共混体系的热性能、非等温结晶行为与制MFMB时双官能单体(D)和单官能单体(M)配比、多元共聚酯(MCCPES)类型的关系.
本工作以多元聚酯(Multi-component Copolyester,MCCPES)为基体树脂,乙丙和丁苯弹性体并用作增韧剂,一种单官能单体(M)和一种双官能单体(D)并用作架桥剂,加入引发剂,制备出即具有增容作用、增韧作用,又具有增粘作用的多功能母料(MFMB),用这种MFMB与PET共混制备增韧PET.本文研究PET/MFMB的力学性能、熔体流动与制MFMB时D和M的配比、MCCPES类型
本工作采用聚合桥连接、动态硫化、反应性混配等技术,利用微相分离机理,以聚丙烯(PP)、乙丙弹性体、丁苯弹性体等为主要原料,加入架桥剂、引发剂,经过反应、沉析、过滤、洗涤、烘干、制备出了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增韧母料(TMB),将TMB与PP进行热-机械共混,制得了具有高的韧性和优良刚性的增韧聚丙烯(简称为TRPP),解瘊了如何使PP韧性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刚性不显著降低这一技术难题.(前文研究了TMB的制
为了有效解决共混改性造成的填料在聚合物基质中分散不均以及由此带来复合物质性能不好等问题,本文采用原位聚合法生产复合材料,即在高分散性的填料上载入具有催化活性组分,然后再在该填料表面上进行聚合反应制备复合材料.
本文先将所制得的脂肪族超支化聚醚按不同的摩尔比与PEO共混,再将共混物与 LiClO复合制备聚合物电解质.
本文利用两阶段加料无皂乳液聚合法,在苯乙烯(St)的反应体系中引入适量的苯乙烯磺酸钠(NaSS)参加共聚,制得了表面洁净、高表面电荷密度、单分散性指数在1.04以下的一系列乳胶粒.
自20世纪60年代Hess在太平洋地区发现Pn波各向异性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了地震各向异性现象普遍存在于地球内部.地震波各向异性包含着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形、动力学过程等方面的信息,研究地壳各向异性特征是提供较高分辨率的区域应力环境和应变状态信息的有效方法之一.
四川盆地位于华南大陆西北部,西临青藏高原东缘的松潘-甘孜地体,北接秦岭-大巴山造山带,这一优越地理位置使四川盆地既可为全面认识华南大陆复杂演化过程提供重要约束,又成为探索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过程和机制的关键部位.深部间断面可能指示强烈地壳分层;间断面近平行展布表明,四川盆地深、浅地壳可能在新元古代及古生代的多期隆起过程,以及随后的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运动中经历了整体构造变形。与周边地块相比,盆地地壳
中国大陆地处欧亚板块东部,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作用的影响,地质构造非常复杂.对于该区岩石圈速度结构的研究,前人做了一些工作,采用传统的地震面波层析成像方法或背景噪声与地震面波联合反演研究该区的S波速度结构.结果可能说明了岩石圈的温度是比较高的或者克拉通岩石圈遭受到了强烈的破坏和软流圈地幔上涌。对于周期125s的相速度图,中国东部依然表现为低速,可能说明了中国东部具有较厚的软流圈,为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