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号台风“布拉万”影响威海市暴雨过程分析

来源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l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分析影响台风"布拉万"路径变化因子,这是一次台风环流本身影响的暴雨过程,台风"天秤"外围的偏南气流对台风"布拉万"的北上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其为台风"布拉万"源源不断提供水汽和能量有利于台风"布拉万"强度的加强与维持:台风的趋暖性及有利的海温分布决定了台风"布拉万"不会过早的转向,也是影响"布拉万"北上的原因之一;高层强辐散场的抽气效应有利于低层辐合的加强,高空急流位与辽东半岛北部,以南为弱的反气旋切变的分布有利于"布拉万"北上过程中强度的维持.另外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中心区强度和位置变化与强降水落区的变化趋于一致,正涡度和负散度区域和中心与降水范围一致,历史相似台风"梅花"与"布拉万"路径类似,对"布拉万"影响威海市暴雨的预报和服务都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有限元、矩量法以及离散偶板子近似理论对球形冰晶粒子的散射特性进行了研究,考虑到卷云中常见的粒子为六角棱柱以及六角平扳,故利用基于有限元的HFSS软件以及基于矩量法的FEKO软件对其散射特性进行了计算,给出了具体尺寸下非球形冰晶粒子的后向散射值以及散射的方向图,得到的单个粒予的散射数据可作为气象工作者验证散射算法的参照.
本文通过收集西昌探空站L波段探测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各类故障现象资料和全国其它探空站的部分故障现象资料,针对各类故障现象就引发放障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并给出对应的故障捧除方法.将上述所有资料整理归类,编辑《L波段探空雷达故障检修手册》,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以此构建《西昌L波段探空雷达故障检修平台》.该平台能用手册或web的形式查询L波段雷达运行中出现的历史故障现象,能根据现象查询原因分析和解决办法,为故障
本文以半经验数学模型为基础,借助ArcGIS平台,融合多源数据,利用NCEP-FNL 1 °×1°再分析资料和1km×1km数字高程模型DEM对风向和坡向的几何关系进行耦合解算.并通过地面常规气象台站实测数据和统计软件,改良了模型的定参流程,对武夷山区2005年7月22日全日地形抬升降水量进行逐网格精细化解算.计算结果可靠,可为日降水空间推算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并可用于日尺度降水产品的精度优化.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自动站数据、新一代单站雷达资料及组网拼图产品、Fy-2C红外云图产品及逐6小时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3月19日发生在浙江台州地区的一次火范围冰雹过程进行了中尺度过程分析.研究表明:(1)通过环境场条件分析和订正后的探空资料诊断发现:台州地区在下湿上干层结不稳定,在午后地面温度升高、对流有效位能增加、且0-3km和0-6km垂直风切变较大的情况下湿有利于出现风雹类强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数据和天气图,结合FY-2D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0年12月2~4日新疆北部出现的寒潮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此次寒潮暴雪天气过程是在"—脊—槽型"的环流背景下产生的,由于乌拉尔高压脊发展强盛,高压脊后有暖平流北上,脊前偏北气流加强,引导极地冷空气逐渐南下,堆积到低压槽中,使得低压槽在东移的过程中径向度逐渐加大.12月3日由于冷空气进一步沿着高压脊顺转南下,巴尔喀什湖至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 °×1°再分析资料,对对流层低层没有低空急流配合的低槽冷锋影响下的后倾槽040729过程与前倾槽040804过程进行了暴雨落区研究.结果表明:后倾槽和前倾槽在空间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后倾槽的锋区分为三段,850hPa以下的第一段锋冷空气较弱,但对整个降水过程起到了抬升触发作用,暴雨区出现在这段锋推进方向的前沿,即地面辐合线呈气旋性弯曲的流线密集处.前倾槽的锋区究整,湿
利用山东省123站1951-2011年秋冬季逐日降水资料与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资料,分析了2010-2011年秋冬季山东特大气象的干旱特征及其同期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10-2011年秋冬季气象干旱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大、强度强等特点.山东秋冬季特大气象干旱与同期北极涛动和拉尼娜事件气候背景下的大气环流异常有很大关系.在快速发展的LaNina及北极涛动指数异常负位相背景下,冬季中高
本文主要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实况、雷达、卫星资料,对2014年6月2日巴中市出现的短时强降水和大风的成因和可预报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1.500hPa冷槽、850hPa切变及偏东气流共同影响是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2.在短临预报方面,此次强对流天气有很好的可预报性,例如前期高能高湿比较明显,14时位于盆地西部的700hPa显著西南气流东移到重庆一带,强对流天气发生在显著西南气流左则,
利用华西地区72个站点1959~2013年秋季(9~11月)逐月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EOF、REOF、功率谱分析、Morlet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对各区域秋雨的空间异常分布特征、时间演变规律以及旱涝敏感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华西秋雨在空间上的异常结构表现为空间一致型和南北反相型,通过REOF与二阶拟合分析得到三个降水变化显著区域,即川东北陕南区域、贵州区域以及盆地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混合层的建立对2012年3月23日天津地区强阵风天气过程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强气压梯度和强变压梯度的共同动力作用是地面强阵风形成的背景条件.强阵风出现在午后气温较高、湿度较低且地面气压较低的时段内.午后深厚混合层内的干热对流使高空急流北侧下沉气流将动量下传至对流层中层后能向近地面层进一步有效下传,导致地面阵风加大.深厚混合层的建立也是地面强阵风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