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大雾时空变化研究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dusamat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京津冀地区1969-2008 年的资料分析,研究了城市化进程对雾时空变化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发展产生的热岛效应在城区至周边几十公里范围形成次级环流圈,其外围辐散气流可以阻挡水汽输送进入城区,同时热岛效应可以降低城区昼夜温差使水汽不易饱和,两者共同作用造成城区年平均雾日逐渐减少;(2)在偏南风向北输送水汽的过程中,热岛次级环流圈可改变水汽的辐合辐散结构,在城市南北两侧形成辐合,在城区形成辐散,使得大雾分布带呈波动状传播;(3)城市化发展的不均衡容易促发中小尺度系统的产生,使大雾分布逐渐零散化;(4)城市化发展会增加轻雾的发生概率,北京和天津城区年平均轻雾日明显高于周边地区。
其他文献
2010 年5 月31 日夜间到6 月1 日超级强降水多单体风暴在广西的中部造成对流性强暴雨,局部地区1 小时雨量达到了98mm,最强24 小时累计雨量达到503.9mm。分析表明超级强降水多单体风暴产生于低空急流的暖湿气流中,为发展于西南暖湿气流中的右移行风暴。 500hPa 涡度分析表明:暴雨发生时都安到来宾都处于正涡度带内,涡度中心有两个,一个位于来宾附近,中心值达到1×10-5s-1,01
本文利用广西具有气候代表性的32 个站点1961~2007 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2004 年广西春旱的特点,并用NCEP 再分析资料、NOAA 海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的74 项环流特征量资料等,采用小波分析、带通滤波分析等方法,从大气环流季节尺度和季内尺度两方面入手,对2004 年广西春旱的成因进行初步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2004 年春季的气候特点是旱涝交替明显,虽然总降水量与历年同
2010年1月2日到3日北京遭59年来同期最大暴雪袭击,为了研究此次天气的特点,以便于对以后此类天气做出更好的预报。本文利用实时观测资料、加密站小时降水数据和NCEP再分析资料,针对该次天气过程出现的暴雪,雪后强降温和大风等特征,做了多方面的分析。通过分析表明本次过程为高空槽配合贝加尔湖强冷空气南压,与北上的南方暖湿空气共同配合作用形成。通过水汽条件、动力因素等多方面物理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
利用黔东南地区1980-2010年1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月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各气象要素对蒸发皿蒸发量的影响、线性倾向估计系数方法分析变化趋势、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数理模型确定气温变化对蒸发量的影响程度等。结果表明:近30a来黔东南气温与蒸发皿蒸发量关系是最为密切, 与蒸发皿蒸发量的发展趋势最为接近,对蒸发皿蒸发量的影响较大;气温与蒸发皿蒸发量年代际峰值变化基本一致,但气温增温趋
综合利用T213(0.5625o×0.5625o)资料和近年来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包括地面区域逐时加密观测资料、分钟降水资料、FY —2C 卫星、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07 年8 月8 日陕西关中短历时强暴雨过程进行了细致分析。天气学分析表明:对流层中层青藏高原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形成的高压坝在陕西中部断裂对暴雨的形成至关重要,它与低层东西向切变线和高层西风急流入口区右侧发散场的相互配合
降水概况与特点 2008 年10 月12-14 日,受热带低压与冷空气共同影响,海南全岛持续普降暴雨,11 日20 时至15 日20 时过程累计降雨量,海南西部为100-200 毫米,中东部地区为300-600 毫米,海南东部尤其是东北部部分地区降水量达500-640 毫米(图1a)。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12-14 日。文昌、澄迈两市县降雨量突破三十年同期最高纪录,海口也是自1951 年以来,第一次
冬季暴雪是我国北方地区的灾害性天气现象,由于出现几率小,它的分析预报难度较大。2010 年1 月2-3 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内蒙、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及山东等地先后出现大范围强降雪。3 日北京平均降水量10.6mm,最大降水量27.3mm,最大积雪深度达37.5cm。此次暴雪过程持续时间、覆盖范围、降水量、积雪厚度均为历史同期少见。本文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北京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和
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MTSAT卫星红外亮温资料、NCEP/NCAR 再分析资料、AIRS卫星大气温湿资料、MODIS卫星 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和ECMWF模式预报的地面风、压、温、湿资料,对2010年8月7-8日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引发特大泥石流灾 害的强降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由于地表强烈增温与高空槽后冷空气平流作用,8 月7日午后舟曲及其上游(西北方向)
利用华北地区84 个气象台站近50 年(1961-2009 年)的资料,计算了华北地区极端气温和降水指数,并对极端气候指数时空变化规律进行详尽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极端气温(最高、最低)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极端最低气温的上升幅度高于极端高温。气候突变之后,华北地区极端最高气温的上升幅度相对较高,冷夜指数的减少趋势明显减弱,暖夜指数上升的趋势增强。从空间变化的情况来看,极端暖事件(极端高温、暖日指数)
2011年6月11日下午北京地区出现了强对流天气,多个区县遭受雹灾,其中密云、顺义、平谷等区县的冰雹直径超过20mm,农作物大面积受灾,经济损失严重。由于雹暴具有时空尺度小、突发性强的特点,所以冰雹的预报和预警是天气预报中的难点。为揭示引发冰雹天气的成因,为今后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本文利用常规高低空观测、雷达和自动站等资料,对造成这次北京地区致灾冰雹的环境场条件和中尺度过程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