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Mn合金的单向和疲劳变形行为:短程有序的关键影响

来源 :第十九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m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层错能(SFE)对面心立方(FCC)金属材料的位错滑移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大量关于Cu 合金(如Cu-Al、Cu-Zn 等)疲劳及单向力学行为的研究报道大都只关注了SFE 的影响,而往往忽略了短程有序(SRO)的作用。事实上,合金元素的添加不仅会导致上述合金SFE 的显著下降,而且会促进合金中SRO的提高,两方面均有利于位错的平面滑移。
其他文献
针对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叶片复杂载荷环境下的超高周疲劳问题,开展了TC4 钛合金三点弯曲超高周疲劳试验,研究其在弯曲加载下的超高周疲劳破坏行为.疲劳试验结果表明:在两种应力比(R=0.3、0.5)下,当循环次数超过107 次时,试件仍发生疲劳断裂,S-N 曲线均呈现双线性特征;SEM 断口分析表明,随着最大应力的降低,裂纹萌生位置由试件表面向次表面转移,疲劳裂纹萌生是表面滑移和内部解理断裂之间相互竞争
失效相关是影响结构系统可靠性分析精度的重要因素。针对随机恒幅载荷和随机变幅载荷两类典型工况,推导积矩相关系数和Kendall 秩相关系数的计算式,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分析结构系统各单元疲劳失效内在的统计相关机理。根据单元失效的统计相关机理,利用Clayton Copula 建立串联、并联结构系统的疲劳寿命可靠性模型。
在工程领域,许多金属结构和部件如航空发动机叶片、机匣以及主轴等常常处于多轴应力状态,由于其几何形状比较复杂,往往具有小孔、凸台、沟槽、焊缝等,即使仅承受单一疲劳载荷作用,结构局部应力应变分布实际为多轴应力/应变状态,况且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时常承受多种载荷的循环作用,各载荷之间可能为比例加载,也可能为非比例加载,甚至是随机加载。
本文建立3D 内聚力有限元和蒙特卡洛相结合的计算模型,研究在拉-扭复合载荷作用下具有不确定性特征的粗晶和表面纳米化处理后金属的疲劳寿命和损伤演化行为。为了描述金属疲劳的随机特性,在蒙特卡洛方法之中采用三参数威布尔统计分布函数。相比于各向同性硬化,Chaboche 模型能够更合理地描述拉扭复合载荷作用下金属材料复杂的塑性行为。
异质高温合金熔焊接头熔池中各主要元素的稀释作用,可使富(Al+Ti)镍基高温合金和富Nb 镍基高温合金异质焊接接头表现出良好熔焊连接效果.本文研究了激光焊接DZ125L 和IN718 异质合金接头组织、热处理工艺及其对拉伸变形行为的影响.结果 表明,激光焊接后接头熔合区主要为柱状多晶组织,晶粒内为柱状树枝晶,一次枝晶臂间距约为5~10μm.
金属焊缝结构根据其材料和晶粒形态的不同可划分为三个区域:焊料填充区、扩散区和母材区。不同区域材料的力学性能各不相同,且由于焊接过程中杂质和预裂纹的存在,焊缝区域具有较强的各向异性、非均质和非连续特性。因此基于传统连续介质力学的焊缝蠕变破坏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场动力学是国际上新型的一门非局部力学,在描述非连续相关问题时具有强大的优势。
YBCO超导带材具有典型的多层结构。由于超导磁体所需带材的长度达到几十公里,因此带材之间需要采用接头连接。实验上已观察到了在超导复合结构中的脱粘和裂纹扩展会导致其电学性质的不可逆退化,因此需要对带材接头的脱粘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提高其力学和电学性能。本文利用ABAQUS 有限元软件并采用多层零厚度的内聚力单元,研究了带材内部的界面性质以及带材与焊料之间的界面性质对脱粘的影响。
由于传动系统需要在复杂的工况和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承受很大的交变应力,所以相应的钢材一般需要进行表面强化处理使其具有良好的疲劳性能及强韧性配合。本文针对目前工业生产的传动系统用20Cr2Ni4 钢,采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研究其渗碳处理前后高周疲劳破坏行为。结果 表明,表面渗碳热处理后在材料表面形成硬化层,由于硬化层具有梯度分布的特征参数并且引入残余压应力层,从而使疲劳性能显著提高,特别是高应力下的疲劳寿
为了探讨体心立方金属材料力学行为的尺寸效应,本文选取造价低、性能优异的Cr17 高纯铁素体不锈钢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其试样尺寸对单向拉伸和循环变形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丰富金属材料力学行为尺寸效应的微观机理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其在建筑和汽车制造等领域的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柴油机在服役过程中,缸盖长期承受高强度的循环机械与热载荷,使构件容易产生疲劳失效造成服役寿命不足。蠕墨铸铁由于兼具高强度、良导热、低成本成为当前乃至将来缸盖设计的理想服役材料。本文选择几种典型的蠕墨铸铁(不同珠光体和铁素体含量)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不同温度(或温度范围)下高周疲劳(25℃、400℃ 和500℃)和热机械疲劳(125~400℃ 和125~500℃)性能,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