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潜热通量及其与黄淮夏季降水的关系

来源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1979-2010年太平洋潜热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黄淮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潜热通量的气候场和方差场均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各季节气候场的极值中心也是变化幅度较大的区域.黄淮流域降水与前期秋季、冬季和春季的潜热场关系密切,从前期秋季到春季相关性逐渐加强,前期春季达最强.定义了黄淮夏季降水指数来研究影响降水的潜热场关键区,发现春季潜热关键区为10°N-20°N之间的中东太平洋和热带东太平洋沿岸海区,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表明:春季当上述两个海区净潜热通量增多时,后期夏季500hPa和850hPa位势高度异常场中,在太平洋西海岸一阿拉斯加南部一线上均表现为正-负-正的分布型,黄淮降水偏多.
其他文献
气象自动站(AWS)观测资料在天气预报、气候分析、防灾减灾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但是受安装环境、设备质量等因素影响,其数据可用性远低于地面人工站.缺少质量控制的AWS资料,使用范围和价值都受到严重限制.衡阳气象部门设计开发的自动站数据质量控制系统(以下简称HY-AWSQC),参考国内外各种AWSQC技术方案后,综合运用了气候极限值检查、时间连续性检查等四种相对成熟的质控技术,实现对包括国家站、区域站
Seasonal prediction skill in a coupled climate model system largely depends on the E1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prediction skill.In summer of 2012, there was a clear signal of developing E1 N
会议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te spring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and the summer extreme precipitation frequency (EPF)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MLYRV) is exa
本文根据冷涡的定义识别出2009-2013年4-5月份35-60°N,95-145°E区域内的冷涡,7月份最多,主要形成于贝加尔湖东部、蒙古的东部和东北地区的西北部地区.利用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筛选出冷涡背景下研究区域内的短时强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其特征发现月变化特征明显,呈单峰型特征,7月份降水最频繁.而日变化呈现双峰型特征,在凌晨至早上、午后至夜晚这两个时间段内短时强降水多发.在冷涡的各个发展时期
基于MICAPS降水资料和NCEP/NCAR1°×1°格点分析资料,本文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10年5月1-15日广东省大范围降水天气(重点是其中的三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计算,分别讨论了湿位涡与这三次暴雨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暴雨的发展与湿位涡的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1)对流层低层850hPa上MPV1负值区的移动,反映了强对流过程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过程,强降水区通常发生在对流层低层MPV1正
利用中国新一代中尺度数值模式GRAPES_Meso,采用KFeta和BMJ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中国2009年冬季(1月)和夏季(6-8月)天气进行批量回报试验.回报试验结果表明:在冬季,两种方案对GRAPES MESO模式的预报性能影响差异较小.在夏季,两种方案对模式回报效果的影响表现明显.在低层BMJ方案对形势场的回报性能略优于KFeta方案,中层则是KFeta方案明显优于BMJ方案,而在
本文通过对2013年6月20日-7月20日GRAPES(Global and 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RAFS(Rapid Analysis and Forecast System)系统每天8个时次每3小时的2m温度预报进行分析,发现各时次的预报均能较好的表征2m温度日变化特征,但预报与实况存在一定的偏差,其中西藏东部川西高原、云贵
建筑物接地系统雷电冲击特性主要是指雷电流通过按地装置向周围大地散流的特征,通常表现为冲击电流对接地装置作用后局部暂态地电位升高导致地电位反击.本文利用土壤测试数据及接地系统图模拟实际建筑物接地模型下雷击冲击试验反击地电位特性,通过搭建CDEGS地电位仿真模型实现地电位分布计算并验证了反击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得出地电位分布与注入点位置、接地系统支路分布之间影响关系,对雷击分流接地系统预防地电位反击提出
我国涝灾主要集中在江淮地区,其中6~7月的早涝,大部分是由梅雨异常引起的.为了研究梅雨的影响因子,利用1954~2005年太阳黑予、江淮地区33站梅雨期降水资料,分析了太阳活动对江淮地区梅雨的影响.研究表明,梅雨量趋势系数的最大值中心位于杭州地区,而太阳活动与杭州地区的梅雨基本没有关系.太阳活动对江淮地区梅雨量、梅雨强度的影响具有地域性.太阳活动与梅雨量的相关关系由北向南,依次呈现负相关性、正相关
本文利用优选格点回归法(Optimal Points Regression,OPR)方法,对IPCCAR5提供的3个模式(CanESM、NorESM、BCC)的逐日最高温度资料进行降尺度,并通过算术平均的方法得到模式集合结果,在此基础上,利用区域性极端事件客观识别法(an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for Regional Extreme 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