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定向和调节匹配对道德许可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8x8x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道德许可效应越来越受到道德心理学家的重视。它属于道德自我调节的负反馈机制,描述了道德行为的波动性。而作为对立面,道德自我调节的正反馈即道德认同机制对道德行为一致性的作用也得到大量实证支持。那么,道德许可效应在何种情况下更容易产生呢?本研究从调节定向理论(Regulatory Focus Theory, RFT)出发,目的在于揭示促进定向(promotion focus)与预防定向(prevention focus)这两种不同的动机倾向性对个体道德心理许可的影响差异。实验一通过特质性调节定向的测量,采用顺序行为范式,考察在不同的长期性调节定向下个体在道德许可效应上的表现差异。结果发现:促进定向的被试在回忆过往做出道德行为后,容易发生懈怠,降低后续从事道德行为的意愿,表现出道德许可;而预防定向的被试在回忆做出道德行为的基础上,仍然愿意做出后续的道德行为,并未出现道德许可效应。实验二通过情境性调节定向的启动,考察在不同的暂时性调节定向下个体在道德许可效应上的表现差异。结果与实验一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结论,即:促进定向的被试在回忆过往作出道德行为后,容易降低后续从事道德行为的意愿并发生道德许可,而在预防定向的被试身上则没有发现这种现象。实验三,探究在调节匹配的促进定向情况下,个体过去道德行为对将来道德行为的影响是否与调节不匹配及无匹配情况下有所差异。结果发现:在回忆过往做出道德行为的基础上,促进定向的个体在趋近积极结果信息框架下比回避消极结果信息框架下有更强的意愿从事后续的道德行为。同时,促进定向的个体在回忆自身道德行为后,相比于回忆中性行为,在接受了趋近积极结果框架信息后,后续道德行为意愿不会降低(道德许可效应趋于消失)。研究不仅对调节定向及道德自我调节进行了理论上的丰富和完善,也为现实生活中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宣传与动员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其他文献
1 前言  家禽遗传种质资源是国家重大战略性基础资源,关系到国家安全与主权,已成为全球"生物经济"时代竞争的焦点之一.由于生物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不恰当的利用方式,家
期刊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通过相对稳定的行为中介,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观念等。攻击行为是指有目的地对他人进行身心健康的伤害,即对他人的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等行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每句言语、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潜意识行为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中,由父母起决定作用形成的家庭环境、教养态度、教养观念等包围着子女、熏陶着子女,父母的一言
2001年3月以来,贵州省惠水、三都、修文等县4个养鹅场雏鹅发生了一种疫病,病鹅均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开始为零星散发病,两天后大面积爆发;患鹅发病日龄最早为3日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