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癌前病变包括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和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发肠化或不典型增生是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现代医学侧重于胃癌前病变的发病机理研究,已发现胃癌前病变存在多种基因蛋白表达的异常。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中药治疗癌前病变有疗效,我们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基础上的胃癌前病变,以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胃癌前病变组织中APC、p53、Ki67蛋白的表达水平,评价中药辨证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并探讨其对胃癌前病变组织P53、Ki67、APC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胃癌前病变患者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分别给予中药辨证治疗、叶酸口服治疗。治疗时间6月。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行胃镜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评价病理各项结果积分及P53、Ki67、APC蛋白表达的变化。同时随机选取十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行P53、Ki67、APC蛋白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胃癌前病变患者52例,中药治疗组入组34例,西药对照组入组18例。42例患者完成了6月治疗,中药治疗组26例,西药对照组16例。两组共脱落10例,中药治疗组脱落8例,西药对照组脱落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Hp感染情况、脱落率及异型增生、萎缩、肠化积分比较,P均>0.05,具有可比性。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6月后,两组患者病理异型增生、萎缩、肠化病理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癌前病变组患者治疗前p53、Ki67阳性率均较正常对照组高,分别为(40.48%VS0%和42.86%VS0%),APC蛋白阳性率较正常对照组低(71.43%VS90%)。免疫组化组间比较,p53、Ki67指标:P<0.05,有统计学意义;APC指标比较,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治疗前后病理组织p53、Ki67蛋白免疫组化结果比较,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推断中药治疗与西药治疗均能下调胃癌前病变患者p53、Ki67蛋白的表达。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C蛋白免疫组化结果比较,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免疫组化结果组间比较,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辨证治疗可逆转胃癌前病变患者黏膜异型增生(56.25%)、萎缩(35.50%)、肠化(25.68%),其机制可能为下调P53蛋白异常表达,降低细胞增殖活性,从而逆转癌前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