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4C地震数据ERTM虚假成像分析

来源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acle_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海底4C地震数据的特点,结合ERTM的成像原理,通过模型实验分析海底4C地震数据ERTM 中虚假成像的产生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消除虚假成像的策略.通过2D均匀弹性各向同性模型实验,震源为fm=40Hz的Ricker子波,采用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模拟地震波场的传播,空间差分网格为dx=dz=5m,时间采样间隔t=1ms,采用PML边界条件来处理边界。通过模型实验分析出了反传波场中非物理波场的产生机理,并且通过一定的手段消除了这些非物理波场,最后得出结论:(1)反传波场中非物理波场的产生有两部分组成:由于接收端波场中含有横波信息,在反传时横波作为虚假源产生的转换P波;在接收端波场反传时,接收端作为震源向全空间传播。(2)消除假象需要两步:在接收端波场反传时,首先分离消除接收端波场中的横波信息,反传消除了横波信息的矢量场;将反传波场中,接收端以上空间的反传波场切除,然后利用成像条件进行PP波成像。
其他文献
He et al.(2013)提出了基于单卫星观测分析湍流波矢空间谱的反演方法,利用该方法分析了helios的数据,研究了太阳风磁场的二维功率谱密度在波矢空间的分布及其在0.29到0.87AU的径向演化.他们发现功率谱密度在波矢空间分布的主成分更倾向于沿着垂直方向,并且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加,更偏向于垂直方向.本文用同样的方法,分析WIND飞船的磁场和速度的数据,研究了~1AU处V,B,Z+,Z-的二
会议
会议
会议
为了得到中性片位置模型方程,本研究中选取了Cluster四颗卫星2001-2010年磁尾数据,GEOTAIL卫星1992年9月到2013年7月的磁尾数据,THEMIS五颗卫星2007年2月到2013年7月的磁尾数据,以及TC1卫星2004年1月到2007年9月的磁尾数据。其中CLUSTER数据为4s分辨率,THEMIS和TC1数据为60s分辨率,GEOTAIL数据为64s分辨率。为使磁尾中心轴尽量
本文用Cluster1飞船2001年至2009年的磁场数据和等离子体数据,在磁尾等离子体片附近,统计了80个磁场扰动幅度大于5nT的Pi2频段的波(Pi2波).我们发现这些波的平均持续时间约为15分钟,磁压与热压的变化成反相位关系.62个波发生时伴随着快速流(V⊥>150km/s),这说明快速流与等离子片里的Pi2波有着密切的关系.剩下18个波中,有11个发生在亚暴期间,这说明在亚暴期间除了快速流
会议
会议
本报告主要讲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问环境重点实验室日地物理组及其合作者在日冕物质抛射相互作用及其空问天气效应研究方面的进展。利用美国日地关系天文台(STEREO)卫星,Shen et al研究了爆发于2008年的两个日冕物质抛射的相互作用过程,并首次提出日冕物质抛射这种大尺度等离子团的相互作用可能为超弹性碰撞。研究表明:在两个CME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系统总的动能增加。这种超弹性碰撞可能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