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腓骨肌腱习惯性脱位的临床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腓骨肌腱习惯性脱位是临床中较少见的运动型损伤,治疗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采用腓骨沟加深、部分腓骨短肌腱加强缝合术,腓骨远端旋转截骨术,腓骨沟加深、腓骨下支持带加强缝合术。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采用普通皮质骨螺钉、可吸收螺钉与Endobutton内固定方法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方法:选择西南医院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88例,其中踝关节B型骨折23例,C型骨折65例。
目的:研究膝痹宁对早期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的疗效,并基于软骨下骨代谢探索其药效机理。方法:60只8月龄SD大鼠被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只造模、不用药)、空白对照组(健康大鼠)、治疗组(造模后2周开始给药:"膝痹宁"灌胃)、假治疗组(造模后两周,给生理盐水灌胃),分别在造模前3d、造模后7、28、56、112d分别测定分组大鼠机械刺激痛阈和冷刺激痛阈,并于造模
目的:研究软骨损伤后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下骨下迁移的现象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向正常SD大鼠关节腔注射GFP慢病毒(2x109TU/ml).2、一周后行冰冻切片,Hochest 33258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测,观察转染后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布.
目的:比较肌电图法和肢动法两种监测观察方法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电生理监测中的区别.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46例患者,其中痉挛型脑性瘫痪45例,病毒性脑炎后遗症1例,平均年龄7.4岁,术中使用尼高力endeavor电生理监测仪对术中选择的脊神经后根分束进行电刺激,分别记录出现动作电位的阈值和下肢活动的阈值,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区
背景:经皮椎体骨水泥注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经典治疗方法,老年骨质疏松性病理学压缩型骨折患者常发生"真空裂隙征",骨水泥分布模式对疗效是否有影响,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预防性应用氨甲环酸能否有效减少脊柱结核术后出血、输血风险及相关不良事件 方法:自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间,采用一期后路经椎间孔椎间隙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91例,其中男 54例,女 37例,年龄23 ~ 56岁(平均41岁)。
研究目的:护骨素基因(OPG)是一种与骨质疏松症相关连的重要基因,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护骨素基因多态性和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之间的关联性。
目的:探讨应用自行研制的前路撑开复位器(ACDR)治疗下颈椎脱位合并有单侧或双侧关节突交锁伴非完全性截瘫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
目的 比较经伤椎单节段与跨伤椎双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5年8月采用经伤椎单节段(A组)与跨伤椎短节段(B组)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71例伤椎椎弓根均可良好置钉的胸腰椎骨折病人。
目的 分析总结婴幼儿行小血管吻合术治疗先天性肢体畸形和外伤的术后规范观察与细致护理,术后及时发现血管吻合术的并发症,及早有效地处理,提高小血管吻合手术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