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间歇离心运动后对大鼠腓肠肌Dysferlin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tz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EIMD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骨骼肌损伤,是指机体从事不习惯的高强度运动或长时间运动后发生的骨骼肌纤维微细损伤,通常在运动结束后24h出现,24~48h到达高峰,表现为延迟性肌肉损伤或二次损伤,其酸痛程度与肌肉活动的剧烈程度、持续时间以及骨骼肌收缩形式相关。Dysferlin蛋白位于骨骼肌细胞膜上,为骨骼肌营养不良蛋白,参与细胞膜的融合和修复,对于维持细胞膜完整性有重要支持作用。本研究通过一次间歇性离心运动建立EIMD动物损伤模型,研究dysferlin在膜损伤中的含量变化,确定二次损伤发生时间,分析dysferlin与细胞损伤的关系。研究方法:实验对象为8周龄雄性大鼠32只,所有大鼠在正式训练前先进行适应性训练。适应性训练共4天,跑台速度(m/min)分别为10,10,20和26.8,时间均为5min,坡度分别为0°,-5°,-10°和-16.8°。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其中2只进行EBD注射),安静组不进行干预,其他三组在第5天进行一次性间歇离心运动,速度是26.8m/min,坡度为-16.8°,每组5min,组间间歇1min,共10组,分别在运动后恢复24h,48h和72h取材(左右腿腓肠肌),通过EBD荧光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和Dysferlin含量测定,统计出EBD染色阳性细胞数和Dysferlin含量。研究结果:1.一次性间歇下坡离心运动后24H,大鼠腓肠肌细胞出现EBD阳性肌纤维,显示细胞膜完整性破坏。随着时间的延长,EBD阳性纤维增多,说明细胞膜损伤加剧,在运动后48H达到顶峰,随后逐渐恢复。运动后24组,48H组,72H组EBD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安静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2.一次性间歇离心运动后24H,大鼠腓肠肌Dysferlin蛋白含量逐渐增加,与安静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恢复48H后,Dysferlin含量达到高峰,与安静对照组相比,呈非常显著性差异。随着常氧恢复时间的延长,Dysferlin蛋白含量逐渐下降。至运动后72H,Dysferlin蛋白含量仍高于安静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大鼠进行一次性间歇离心运动后会出现EIMD,但并不是在运动后即刻,而在48H时最严重,之后逐渐恢复。Dysferlin在骨骼肌细胞膜的修复中起作用,其含量增加的时间,就是EIMD出现的时间。
其他文献
陕甘宁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相较落后,发展红色旅游成为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陕甘宁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应实现联动创新发展。为此,必须要
目前各地党委政府均对维稳工作高度重视。但在具体工作中,仍然在涉及民族因素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处置、善后等环节存在不足。目前,学界对此问题,多从行政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