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性脑梗死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来源 :2012北京地区神经内科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Kin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静脉性脑梗死(vonous cerebral infraction,VCI)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少见病。由于VCI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深入认识VCI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改善预后。现将所诊治的2例病例报道如下,以探讨静脉性脑梗死(VCI)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结论:VCI多为静脉窦血栓形成或脑内引流静脉血栓形成所致。临床表现依其发生部位、程度及病程不同而多变。急性期主要表现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神经系统局灶体征、癫痫、蛛网膜下腔出血、视物成双等。慢性期表现更复杂。MRV可作为早期发现VCI的一种手段。DSA诊断准确率可达,75 %~100%。治疗方法有病因治疗、抗凝、溶栓、对症支持治疗,应强调早期、综合、个体化原则。多数患者可完全恢复,原因在于静脉血管自发性再通率高,临床转归较好。分析VCI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菌株对中药黄连素、鱼腥草和大蒜素体外抗菌活性。方法:1,菌种鉴定采用常规方法或用API试条和VITEK自动细菌分析仪;2,药敏试验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MIC);3,实验数据的分析采用WHONET5软件。结果:黄连素、鱼腥草素(癸酰乙醛亚硫酸氢钠原料即合成鱼腥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较差;大蒜素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不强。黄连素、鱼腥草
门急诊和住院药房作为医院的重要窗口之一,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为了保证病人用药安全有效,为病人发出合格处方,让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文章分析了容易在调配时发错的药物及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发错药的根本措施。
本文以2010年6月-2011年7月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六病区择期行OPCABG的患者中选取176例为研究对象,研究颈动脉严重狭窄与OPCABG后NC发生的相关性,从而为预防OPCABG后NC提供经验。研究表明严重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与无严重颈动脉狭窄的患者相比,OPCABG后总的NC的发生率的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严重颈动脉狭窄是CABG后NC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急性脑梗死(24h内发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脑梗死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反映了病人病情变化的过程,但机理尚未完全明确。脑梗死急性期甲状腺功能异常,进展性卒中患者甲状腺功能明显异常,甲状腺功能指标长期不恢复者预后较差。脑卒中急性期观察血清甲状腺素水平的改变,对判断病情、估计预后、指导治疗效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研究以两例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例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以患者单纯肢体抖动为主要临床症状时,除外癫痫、帕金森综合症等疾病外,还应关注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可能性;由于LS-TTA患者发生致残性的脑卒中的几率明显升高,全面的颅内外动脉卒中风险评估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十分必要。
本研究以1例重度颈内动脉狭窄反复脑梗死急诊的临床病例进行分析,通过合理的选择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成功保住了患者左侧颈内动脉,阻止了病情的恶化,挽救了患者。可以算是对颈动脉重度狭窄伴新发脑梗死介入治疗适应症的一个探索。
本研究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27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常规治疗、药物治疗、抗凝治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顽固性TIA的治疗中,常规治疗包括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等治疗相当重要,但当病情比较顽固或在常规治疗疗效不佳时,纤溶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者常伴有痴呆或脑血管病,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步态障碍与跌倒是LA患者的一项主要症状,也是老年人致残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总结了LA与老年人平衡、步态、运动及跌倒间的关系。
本研究通过分析2例脑瘤卒中的临床特点,探讨了脑出血的病因,并根据老年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为避免脑肿瘤卒中的误诊,提出了相应的注意事项。
目的:磁共振弥散加权(diffusion-weighted MRI imaging,DWI)上的梗死容积是否可预测颈内动脉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还不确定。本研究的目的拟评估DWI上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IyCT Scorc(ASPECTS)对颈内动脉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的预测作用。结论:DWI-ASPECTS作为颈内动脉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预后的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