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了解创伤经历对青少年幸存者的创伤后成长及心理创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将探讨5.12地震10年后青少年幸存者的童年期创伤及地震暴露经历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探讨正念与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选用汶川地震后青少年心理健康追踪研究震后第10年的追踪数据。研究者采用自编地震暴露问卷(地震后6个月施测),在第10年采用抑郁筛查量表(PHQ-9)、儿童期虐待量表(CTQ)、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及一般人口学问卷进行评估,最终共有876人完成问卷调查。结果:童年期创伤经历正向预测正念观察(β=.109,SE=.017,p=.002),负向预测正念描述(β=-.191, SE=.012, p<.001)与有觉知地行动(β=-.285, SE=.017, p<.001);正念观察正向预测抑郁症状(β=.126, SE=.017, p=.002),正念描述、有觉知地行动和不判断负向预测抑郁症状(分别为β=-.179, SE=.032, p<.001;β=-.381, SE=.032, p<.001;β=-.193, SE=.033, p<.001)。采用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方法重复抽样2000次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发现地震暴露和童年期创伤经历可以直接正向预测抑郁症状,也可以通过提高正念观察水平进而正向预测抑郁症状(间接效应量为.014,p=.048, 95%CI [.000,.027]),还可以通过降低正念描述(间接效应量为.034,p<.001,95%CI [.017,0.052])和有觉知地行动(间接效应量为.108,p<.001,95%CI[.071,.146])负向预测抑郁症状。结论:正念特定维度的改变可能是创伤经历导致抑郁症状发展的重要机制。本研究对于有创伤经历的青少年实行正念干预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