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尤特”螺旋结构的中尺度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lgx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螺旋结构是台风的一个重要特征,通常的表现形式为螺旋云带及与其相对应的螺旋雨带.由于螺旋雨(云)带与台风的主要灾害之一--暴雨紧密关联,同时,螺旋结构本身与台风动力学密切关联,所以螺旋结构的特征和形成演变机理是台风研究中重大的科学问题.过去人们对台风螺旋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些研究有的侧重对螺旋带形成的理论分析,有的限于对"眼壁"附近螺旋结构特征的分析或侧重对螺旋雨带中某个较强雨带的分析,未能综合分析螺旋结构的整体特性,给出包含多要素和多空间层次的台风螺旋结构综合特征,制约了台风动力学和预报理论的发展. 本文选取在南海地区活动的、具有典型螺旋结构的台风"尤特"(2001),通过适当的初值方案,用高分辨数值模式成功模拟了台风螺旋结构的演变过程,并结合卫星观测等实测资料,综合诊断分析螺旋结构的综合特征.结果表明:台风螺旋结构在这各种动热力物理量场上都有明显表现,如散度、垂直速度、涡度、相对湿度、水汽通量散度、垂直水汽通量、θse、位势高度、对流云等,但是在各高度层上的分布形式不同,各物理量间的配置关系也比较复杂,主要特点是:1、各物理量分布在低层和螺旋雨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2、除涡度、θse、位势高度等的扰动结构随高度倾斜不明显外,其他物理量的扰动随高度都明显向外倾斜;3、螺旋带内各物理量的扰动强度在水平方向上强弱分布不均,在垂直方向上所伸展的高度也各不相同. 螺旋结构在不同高度层上和不同物理量上具有不完全相同的表现,但因果相连、形成整体,由深厚对流等动热力过程连接彼此,形成一种综合、复杂的结构,如较强上升运动有一条低空辐合带伴随,但两者并不重合,而是辐合带基本处于上升带下方,高相对湿度带却和上升带基本重合,低层上升带内θse较高,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低层等等.
其他文献
对2005~2006年西安泾河国家基准气候站(泾河,新站址)和西安气象站(西安,老站址)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西安月、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低)气温、平均最高(低)气温高于泾河,月、年降水最大于泾河,平均相对湿度小于泾河:西安月、年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小于泾河,月、年最多风向差异较大。在使用西安、泾河资料时应考虑测站迁移产生的这些差异。
本文选取2005年7月5日10时、12时和21时30个自动气象站的气温数据和MODIS31通道的热红波段反演的10时、12时和21时辐射亮温数据,分别得到北京2005年7月10时、12时和21时热场空间分布模式,并对10时、12时和21时30个站点的气温和亮温数据的关系做了分析。同时本文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亮温做了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2005年7月5日10时NDVI与亮温线性相
本文对1996、1998、1999三年中景德镇地区的降水、洪水情况进行了分析,在雨量和水位的对应关系中选出37个样本,应用多元同归方法采用6小时面雨量法、24小时面雨量法、点雨量法分别建立了12个水位预报方程。从这些方程的预报与拟合效果可以看到,所建立的12个方程的拟合效果都较理想,拟合结果与实况的相关系数均高达0.95以上;在对这37个样本的交叉预报检验也表明应用这些样本进行预报效果是稳定的,并
结实率是构成杂交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气象条件对结实率的影响,为提高杂交水稻单产以及防御不利气象因子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杂交稻分期播种资料和不同时段的气象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结实率不仅与气温关系密切,而且与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和日照等气象因子均有明显的相关。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与结实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其相关分别为始穗前1-10d>始穗后0-10d>始穗后11-20d:当日降水量≤4m
通过对苏州地区近两年水稻生长后期褐飞虱发生情况的分析,得出褐飞虱大发生的原因有如下四个:1.8月下旬至9月份褐飞虱成虫以外来迁入为主,且迁入量大大高于历年平均,与此期间台风和副热带高压天气系统有关。2.8月下旬至9月份高温少雨,适宜褐飞虱繁育。3.褐飞虱对吡虫啉等常用药剂产生了很高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降低。4.由于东南亚国家水稻产区搞生态农业,使得褐飞虱残留虫量大大增加,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应对措施
利用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日本传真图和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2006年6月16-20日南阳市高温天气过程.结果表明:500hpa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我市受河套至贝湖的高压脊前西北气流控制;700hpa受暖高压脊控制;850hpa维持偏南风,且本站850hpa温度较高;地面处于暖低压中.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850hpa温度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日本782、783的预报也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出现酷热
本文利用1995~2004年东江库区四个测站的地面资料以及郴州探空资料对东江库区降水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库区及流域产生降雨的云量、云状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运用常规探空资料与地面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库区上空云水含量及增雨潜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
本文针对淮北地区人工增雨防雹业务需求,开发研制了"淮北地区人工增雨防雹业务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淮北地区冰雹的客观预报、强对流回波的多级报警,作业决策方案的设计、手机短信发布、作业效果评估以及业务管理等功能,初步形成了一套流程合理,自动化程度高的人工增雨防雹技术保障系统.
2006年5月25-27日广西出现了入汛后的首场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和ECWMF等资料对此次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南海夏季风环流、物理量场以及云图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主要与南海夏季风爆发、孟加拉湾风暴、华北槽、中低层切变和大气层结不稳定、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等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利用NCEP 1°×1°的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和Micaps等资料,对2005年初秋发生在华北平原南部的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暴雨过程是多个影响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垂直结构上表现为强烈的垂直速度柱、深厚的湿层和有利的散度、涡度配置;风暴相对螺旋度与降水的分布、趋势大小基本一致,且落区在降水中心的东南方向;大范围暴雨中,局地螺旋度在850hPa反映比较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