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油井水泥耐盐抗温降失水剂JSS300试验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钻井工作部2009年钻井技术研讨会暨第九届石油钻井院所长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feng_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烯酸(AMPS)及苯乙烯(SM)为原料合成了油井水泥降失水剂,对其在淡水、盐水水泥浆体系中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该聚合物在160℃时能将淡水泥浆的失水量控制在50mL左右,对盐水泥浆的失水量也有较强的控制作用,该失水剂能保持水泥浆体系在温度160℃以内都具有较低的滤失量,在水泥浆体系中表现出较高稳定性和配伍性.
其他文献
针对油气田钻井中出现的复杂漏失,研制开发出耐温135℃凝胶堵漏技术,室内评价及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利用合成凝胶的良好耐温能力、弹性变形、膨胀堵塞作用,解决堵漏剂颗粒与漏失通道的匹配性、及在漏层的驻留能力和堵漏强度等问题.承压堵漏及气井暂堵共现场应用30余井次,堵漏一次成功率100%,满足普光地区复杂地层抗温能力高于120℃、承压强度大于15MPa的地层堵漏技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针对三塘湖油田储层特点,利用理想充填及D90规则优选暂堵剂进行了强抑制酸溶暂堵完井液及无渗透钻井液体系的研究,现场应用表明,两种钻井液体系均具有较好的防漏堵漏能力和油层保护效果.
深水钻井液技术是深水钻井关键技术之一.结合实际深水钻井项目,总结了深水钻井液体系(包括隔水管和无隔水管段)、固相控制、流变性控制、气体水合物抑制和钻井液相关后勤等问题.通过对深水钻井相关钻井液技术的概述,以期对深水钻井液技术研究和应用,深水钻井作业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介绍了一种适合深井欠平衡钻井作业的水包油钻井液体系,该钻井液体系无固相,具有较强的抗温、抗油、抗水侵能力,可回收循环使用,经济环保,其配制方法简单,不需配套复杂设备,钻井液性能稳定,对储层无伤害.该体系先后在华北油田阿古1井和文古3井配合欠平衡钻井技术进行了现场应用,均取得成功,阿古1井顺利完成2000m裸眼欠平衡钻井;文古3井获高产油气量,日产油302.64m3,日产气94643m3,地层压力系
针对潜山尾管固井分层开采所必须解决的潜山漏失问题,本文介绍了潜山承压堵漏工艺技术.分析了潜山漏失存在的4种漏失类型,针对第一、二类漏失类型开展了堵漏模拟实验研究,发现8%的超低渗处理剂DLS-06对于0.5mm以下的裂缝具有较好的封堵效果;对于0.5~1mm的裂缝,水化膨胀堵漏剂与复合堵漏剂复配效果较明显,两者总含量在5%~6%为宜,橡胶粉和超低渗的总加量不低于5%;对于1 ~ 1.5rmm的裂缝
为了减轻江苏油田水平井中的原油污染,实现钻井生产的安全优质,我们开展了悬浮乳液钻井液技术研究.室内优选了体系配方,评价了体系性能,现场试验水平井4口.室内与现场试验表明,该体系具有优良的润滑、防塌和保护油气层等性能,试验井钻井顺利,与对比井相比,钻井周期缩短0.4~6.6d,机械钻速提高0.7%~ 56.77%,共节约原油消耗140多吨,减少有害钻井废弃物产生量1200多方,取得了良好的节能减排和
南堡油田玄武岩分布广、厚度大,而且极易掉块、垮塌.为了解决玄武岩井壁失稳并实现其下部储层的良好保护,研究的低自由水钻井液体系通过自由水络合能力增大钻井液进入地层的毛细管阻力,通过润湿剂改善降低地层岩石的毛细管自吸水能力,通过封堵地层裂隙、改善泥饼质量提高井壁的承压能力,一方面实现了较低密度安全钻穿玄武岩,更好地提高油层保护效果,另一方面为优化简化井身结构打好基础,可以进一步提高钻井速度和降低钻井费
在盐膏层井段固井中,由于水泥浆与饱和盐水钻井液相容性差,导致顶替效率低,造成界面交接质量不好,影响固井质量.通过大量室内实验,研制出GLY耐高温、抗盐固井隔离液体系,该体系最高密度可加重至2.45g/cm3,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体系流变性与稳定性能稳定,与高密度水泥浆和高密度钻井液有良好的相容性,能够提高顶替效率,冲刷泥饼,提高界面交接质量.GLY隔离液体系在土库曼斯坦尤拉屯气田的盐膏层固井中,取得
简要介绍了可膨胀尾管悬挂器的技术特点和现场优势,说明了其结构原理.通过对可膨胀尾管悬挂器膨胀材料与膨胀方式的详细分析,得出了膨胀本体材料的性能要求与几种典型膨胀方式的结构原理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膨胀尾管悬挂器的发展方向、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建议.
在尾管固井中,尾管顶部重叠段封固质量差和尾管悬挂器系统的失效成为固井作业失败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钻井和完井进程.本文介绍了一项新型的膨胀式尾管悬挂器技术,它能够成功地解决尾管顶部封固质量差的技术难题;结合膨胀式尾管悬挂器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其施工工艺,介绍了在国外油田的应用情况.该技术的现场应用效果证明,很值得在国内油田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