萸黄连“反制”前后物质基础差异性研究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aa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成分差异性角度分析炮制前后萸黄连中各类成分变化及其含量,初步探讨萸黄连“以热制寒”的药性差异性的物质基础。 方法:采用HPLC-DAD法检测并比较黄连和萸黄连中原小檗碱型生物碱类成分及含最,以及吴茱萸饮片、炮制辅料吴茱萸汁、萸黄连饮片中酚酸类、苦味素类和生物碱类组分中代表性成分及含量,阐述萸黄连“反制”前后药性相关物质基础差异性。 结果:黄连中小檗碱、巴马丁、药根碱、黄连碱的含量分别为91.620 mg/g、16.121 mg/g、46.901 mg/g、11.382 mg/g;萸黄连中小檗碱、巴马丁、药根碱、黄连碱的含量分别为91.741 mg/g、16.530 mg/g、46.660 mg/g、11.342mg/g;吴茱萸饮片中绿原酸、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的含量分别为10.563 mg/g、21.555mg/g、3.542 mg/g、3.121 mg/g;辅料吴茱萸汁中绿原酸、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的含量分别为6.638mg/g、8.234mg/g、0.406 mg/g、0.380 mg/g;萸黄连饮片中绿原酸、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的含量分别为3.373mg/g、1.489mg/g、0.119mg/g、0.121mg/g; 结论:炮制后萸黄连中黄连本身所含的生物碱类成分无显著变化,增加了炮制辅料吴茱萸汁含有的多种成分;吴茱萸汁含有的酚酸类、苦味素类和吴茱萸中生物碱类等成分可能是萸黄连“反制”的药性物质基础。
其他文献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天南星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作一简单的综述,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天南星提供参考。
本文介绍了选题的重要性,提出要基于社会的需要选题、基于相关的社会学研究选题、基于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节点选题,并对选题常见的思维方式、自然科学基金选题立项的特点进行了简述。
在培养中医药人才的过程中,《中药炮制学》的教学非常重要。《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晕标准、历史沿革及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是中药专业技术人员的必修课之一。为培养具有传承与创新双重能力的高素质中药炮制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坚持“以人为本”即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本院为切实提高《中药炮制学》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改革教
黄酮类成分是芫花中含量较大的一类成分,并且具有镇咳、祛痰、抑菌、镇痛、抗惊厥、抗肿瘤、酶抑制及细胞免疫功能调节等药理作用。由于芫花有毒,传统上多以醋制品用药,而黄酮类成分并非毒性成分,关于炮制对其的影响前人只做过芫花素和羟基芫花素的研究,不能代表整个黄酮类成分,因此本实验对9个指标成分芫花素(genkwanin,1),3-羟基芫花素(3-hydroxygenkwaain,2),芹菜素(apigen
研究自然铜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煅制后其成分的变化规律。用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法对煅自然铜进行半定量相分析,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其全铁含量。X射线衍射表明,自然铜煅制温度从400℃至900℃过程中,其物相发生较大变化,由FeS2先转变为铁的硫化物(Fe7Ss、FeS),后又转变为铁的氧化物(Fe2O3)。全铁含量由400℃煅制3h的47.10%升高到900℃煅制3h的65.81%;由600℃煅制1h的
止血中药的机理研究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对药物中的止血单体成分、止血部位在凝血系统和整体动物实验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从而阐述止血机制,并制定出科学、规范的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
目的:考察榼藤子炮制前后的急性毒性作用及对小鼠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灌胃给药的方式,观察榼藤子生品及不同炮制品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并测定其LD50。采用小肠炭末推进法及甲基橙比色法,来考察榼藤子生品及炮制品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结果:榼藤子生品及炮制品1号,2号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27.17g/kg,35.13g/kg,42.18g/kg;榼藤子生品及炮制品能明显促进正常小鼠的肠蠕动,
中药饮片质量的不可控,引起一系列连锁的“不良反应”:中医临床治疗疗效的无法保证;社会对中医药的信任产生动摇;严重的是产生“中医存废与否”的质疑,所以提高中药饮片质量的是当务之急。本文旨在探讨中药饮片质量不高的原因,针对中药材质量不高提出相应对策。
推行中医中药进社区,在这一政策下社区中药房的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资金周转,成本亏盈等,中药饮片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本文对这些问题额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中药饮片第三方物流平台建立的必要性。
对参薯的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加工炮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为合理利用、开发参薯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