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盆地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和隐蔽油气藏研究

来源 :第四届油气成藏机理与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ent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东湾盆地是我国东部海上的主要含油气区之一,充填沉积古近系及新近系。本文通过对全盆地范围内的地震、钻测井资料和古生物资料的综合研究,首次建立起辽东湾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将辽东湾沙河街组自下而上共分为6个三级层序,并对各层序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在层序格架内进行沉积相的划分和沉积体系的研究,建立了沙河街组沉积模式,指出隐蔽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并发育的主要区带。
其他文献
通过对已发现油气藏系统研究和统计发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藏几乎都与断层发育相关,据此将油气藏划分为:断层相关背斜型(FA)、断层相关地层型(FS)、断层相关岩性型(FL)和断块型(FB)四大类。对油气成藏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后认为,断裂控藏作用明显:①圈闭到断层的距离控制油气分布,90%以上的工业油气流井到断层的距离小于1km;②断层断距大小控制油气聚集规模,与断距200~400m的断层相关圈闭油气
作为松辽盆地重要的勘探接替区的滨北地区面积为79105km2,大约占松辽盆地北部勘探面积的2/3,自20世纪60年代勘探以来,至今没有获得突破。分析发现该区虽然有机质丰度很高,但有机质的成熟度偏低,而且该区地层普遍欠压实,所以明确滨北地区的源岩是否有效,有多少烃可以排出,对该区的评价至关重要。本文应用排烃门限理论,使用生烃潜力法对滨北地区中浅层的烃源岩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指出了该区的有效烃源岩的层
大庆油田葡萄花和扶杨低渗透砂层石油运移模拟实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①低渗透岩层石油运移表现为非达西流,渗流曲线主要为上翘型渗流曲线,其次为变性达西渗流曲线,个别为下弯型渗流曲线;②岩心渗透率大小对渗流曲线的位置、非线性段的曲线曲率、变化范围和直线段在x轴的截距具有很大的影响;③低渗透岩心中的含油饱和度的增大过程可划分为快速增长、缓慢增长和稳定3个阶段,其最终含油饱和度大部分在35%-60%之间;④低
碳酸盐岩介质中的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是油气成藏研究的难点,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是一个新的尝试。针对黄骅坳陷千米桥碳酸盐岩潜山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岩介质的油气运移成藏与孔隙度、压力、流量和流速等因素的变化有关:①断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②泄压区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③压力与流量在碳酸盐岩介质中存在负相关关系;④压力与流速的关系与孔隙度变化有关:孔隙度增大,使得流体压力降低,流量突增,流速反而下降
挠曲正断裂是板块在造山负荷作用下发生强迫性挠曲作用,且作用强度超出了板块弹性强度的结果,是前陆背景之下的独特现象;而裂陷正断裂则为地壳在区域伸展背景下发生断滑的结果。二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成因机制和相应不同的外在表现,但却协调的共存于统一的前陆大背景之下,相互影响,构成了前陆背景下独特的正断裂现象。其中作为后期发育的挠曲正断裂以3种不同的方式影响和作用于先期的裂陷期发育的裂陷正断裂,且其特有的成因应力
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构造带发现中国最大奥陶系生物礁型碳酸盐岩油气田,为一没有明显边底水、油气水分布复杂的非常规油气藏。目前发现的油气主要分布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大型镶边台地边缘礁滩相中,礁滩体储层纵向叠置、横向连片。沿台地边缘大面积分布,以次生溶蚀孔洞形成的低孔低渗储层为主。塔中奥陶系产出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以油裂解气为主,寒武-奥陶系油气成藏系统生储盖组合配置优越,在斜坡部位捕获并保存了大量
隐蔽型岩性油气藏研究工作的关键在于岩性圈闭的识别和评价方法的逐步发展和完善。通过目前新疆准噶尔盆地隐蔽岩性圈闭识别技术的研究,全面介绍了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各种岩性圈闭识别手段和分析技术,并从沙南二叠系梧桐沟组岩性油藏的探明和阜5井南侏罗系三工河组岩性圈闭的发现等典型的勘探实例出发,开展隐蔽型圈闭识别方法的探讨,从技术手段、工作流程上探索适用于准噶尔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研究思路和识别规范。
根据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同时结合地震、钻井等基础资料,确定了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四方台组和明水组层序地层的划分方案,在T03和T02反射界面之间共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3个三级层序,其中包括6个可识别的次级层序,其中三级层序Ⅰ为四方台组和明水组一段的第一个正旋回,包括3个四级层序,三级层序Ⅱ为明水组一段的第二个正旋回和明水组二段的下部地层,包括两个四级层序,三级层序Ⅲ为明水组的上部地层,至少包括1个四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不断获得重大发现,显示了其良好的勘探前景。但目前发现的碳酸盐岩油气田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满加尔凹陷的南北两侧。阿一满过渡带碳酸盐岩同样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主要依据有:①阿-满过渡带是东西方向构造活动的枢纽部位,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②阿-满过渡带处在油气源包围之中;③碳酸盐岩生-储邻近利于形成大型油气田;④具备坡折带发育背景和礁滩相储层形成的条件;⑤盆地以外的深部流体改造碳酸盐岩
近年来层序地层学理论在陆相断陷湖盆油气勘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但其研究方法多局限于单井和二维层序地层分析,这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地震、岩心、测井资料的作用,而且由于我国陆相断陷湖盆具有多物源、近物源、相带窄、相变快的特点,容易造成层序地层分析的多解性。本文以南堡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实践为例,提出了层序地层三维体解释技术的概念,详细阐述了该方法技术工作流程。勘探实践证明,在地震资料条件具备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