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与生态规划

来源 :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阐述了发展绿色建筑所必需的生态规划核心依据、社会行为规范条件、政策法规制度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以及绿色建筑与生态规划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并通过中关村生态规划研究及编制、海淀试验性生态办公区(EOD)研究、设计与施工,以及中国-欧盟环境合作管理计划生态规划研究与编制示范项目,从区域生态规划、镇域生态规划、生态化景区城市设计及生态村落地段模式设计、生态村落建筑模式设计,从理论体系和实践依据上明确了绿色建筑与生态规划二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规律与生态系统关系.
其他文献
指出一种内墙无机涂层的组分设计方法.利用环境矿物材料海泡石、沸石、硅藻土等多孔或层结构增加涂层的湿度调节功能,纳米催化材料(TiO,ZnO)的催化特性和无机矿物材料的协同作用,研制出的内墙无机涂层具有湿度调节、空气净化和抗菌防霉等多种功能,有较好的环境协调作用.
阐述了在研究改善室内空气质量(IAQ)的同时,开展改善呼吸点空气质量(BPAQ)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出,当前彻底解决IAQ问题还存在很多不易克服的困难,而BPAQ的改善则事半而功倍.并介绍了一种桌面个人新风(DPFA)的新模式,它不但能使办公人员的呼吸点拥有优异的空气质量,并且可以节省大量的新风处理能耗,是目前条件下的一条新捷径.
传统的规划技术路线从形式上的"以人为本"出发,不考虑环境的生态问题,或只从形式上考虑环境的生态问题,遂以生态破坏、人去城毁而告终.随着生态学研究的深入、规划设计思想的升华,人们在开始区域规划之前,首先要解决好应是建设与环境生态的冲突,通过多学科的"融贯"设计,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文章以昆明世博生态城的规划为例,讨论以改进后的规划设计路线所进行的规划设计.
本文对居住小区的"节水"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分析了居民用水形成浪费的几个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在参考了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设计团队从场地可持续发展、保护水资源、节约能耗、可更新的材料、室内环境品质几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保护建筑周边生态环境和有效提高建筑能源利用率的基础上,使哈尔滨松北区创业中心成为一个低能耗、高舒适度的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本文将重点介绍松北创业中心大楼的设计理念,以及其中涉及的部分关键技术.
本文通过TCT-GC/MS分析、人体脑波实验和抑菌生物测定等实验结果,阐述了主要绿化植物挥发物的化学组成对人体的生理心理调节、保健功效以及对环境空气的抑菌、净化功能;指出萜烯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通常在油松、侧柏、雪松、月季、菊花等植物中含量较高)有益于消除疲劳;柠檬烯、β-蒎烯等有明显抑菌作用,但α-蒎烯没有;脑波实验显示含有较多含氮化合物的珍珠梅花有使人情绪趋于紧张的趋势.文章从植物化学生态角
本文详细分析了屋顶绿化的生态效益,探讨了屋顶绿化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通过对屋顶绿化特点的研究,提出了选择屋顶绿化植物和栽培基质的原则,并对坡屋顶绿化技术进行了初探.
按存在状态可将室内空气污染物概括为两大类:(1)生物空气污染物,主要指空气中的细菌、病理、霉菌、尘螨等;(2)非生物空气污染物,包括悬浮颗粒物和气体污染物.悬浮颗粒物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主要来源室内燃料燃烧、吸烟及由室外进入室内的颗粒物.气体污染物包括有机气体污染物(如:挥发性有机物)和无机气体污染物(如:NH、氡气、NO),它们可引起病态建筑综合症、建筑物关联症(BRI)等相关病症.
植物是地球生物圈中的惟一生产者,生命万物的存在之本.建筑是人类生存的居所,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安全、健康聚居的前提条件.针对沿用至今的绿化指标,不能真实反映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无法有效地评价、管理与控制城市生态系统这一缺陷,建立了绿容率指标体系,科学的配置植物群落.通过植物系统降噪、除尘、杀菌、放氧、固碳等生物功能,净化城市生存环境,为绿色建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通过植物的固土、保水、过滤
本文首先分析了河北省水环境现状和存在的严重问题,探讨了水环境安全的内涵,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障水环境安全的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