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年雾日数变化特征

来源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2027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61-2010年临沧、凤庆、云县、永德、双江、耿马、沧源和镇康8个气象站地面资料,统计分析了临沧地区雾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受地形和下垫面等特性的影响,临沧地区各站雾日分布不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沧源、耿马和镇康比临沧、凤庆更易出现雾天气,其中沧源雾日最多,年均为142d;云县、双江、耿马、沧源和镇康月平均雾日数变化规律明显,雾多在干季出现,雨季少,这可能是干季夜间晴朗,易于形成辐射雾;而永德站多集中在雨季,可能是永德县平均海拔在临沧地区最高,即使进入雨季,但其夜间辐射冷却仍较迅速,因此永德站雨季较其他地方月平均雾日数多;(2)年雾日数各站都呈下降趋势,下降趋势最明显的是永德,为0.56 d/a;8站20世纪60、70年代雾日是上升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趋于下降,至21世纪前十年内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距平均值都为负;用Mann-Kendall法统计表明,除耿马和镇康外,临沧、凤庆、云县、永德、双江和沧源气象站的年雾日数都发生了突变性下降.临沧市有逐渐向暖、干化发展的趋势,这与全球变暖是一致的,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更加明显,这可能是造成临沧市年雾日数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3) 耿马站发生雾时风向主要为东南风向,风速大多在1.5m/s以下,尤以1.0m/s以下的概率最大;气压集中在890hPa-900hPa,耿马气象站发生雾的时次,温度多集中在4~20℃之间,耿马站有雾时次相对湿度在90~100%的概率达到89.8%.
其他文献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s old industrial areas and that in Western old industrial regions (OIR) is by no means the same in character and origin.This paper aims to contribute to understand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对灾区农业耕地资源系统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堰塞湖)、抢险救灾占压耕地等,造成了重灾区江油市耕地的严重损毁,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会议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绵阳市造成重大灾害损失,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等4个方面分别选取相关评价指标,通过GIS空间分析得到了北川县"5.12"地震灾害敏感度、风险度、脆弱度和灾度分布图,采用3km*3KM网格为灾害区划基本单元,在MAPGIS软件中进行叠加分析,根据拟定的区划原则,采用基于空间邻域关系的区域合并方法对北川县地震次生灾害区域分异进行分析并进行灾害
2008发生了汶川地震,震后对灾区农用地的整理是一件迫切亟待落实的重要工作。明确地震破坏农用地和一般人为破坏农用地的异同这一基础理论问题,可以更好的指导灾区的农地整理工作顺利进行。
利用西藏高原1980-2010 年31 年的逐日降水和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高原大到暴雪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高原大到暴雪发生日数最多的区域为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南部边缘地区和那曲中东部与昌都西部的藏北地区;全年都可发生大到暴雪天气,在季节分布上呈双峰特征,峰点为3-5 月,次峰点为10 月;近31 年来,年降雪频次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约为3.8 站次/(10a).利用同期NCEP/NCAR 的50
为弥补过去采用传统预报方法经常漏报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所产生的南四湖湖面大风的缺陷,最大限度地减少由湖面大风所造成的人员及财产损失,充分利用南四湖周围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简称:区域站)和常规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十分钟加密观测资料,采用资料实时提取分析、绘制彩色等值线图、图像发布到网站、满足大风预设条件时声音报警等方法,实现对南四湖周围大风分布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进一步提高湖面大风精细化预报预警准确率。试
利用常规气象监测资料,以及卫星、雷达、闪电定位、GPS/MET 等精细化监测资料,对2010 年8 月18~19 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边界层两条α中尺度辐合线与两条暴雨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暴雨期间,共有6 个β中尺度对流云团在边界层中尺度辐合线上生成、发展与合并,特大暴雨由β中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形成的MCS 所造成。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副高西进北抬和冷空气东移南下的背景下;70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探空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 0 0 7 年7 月1 6~ 1 7 日发生在天山北坡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 )南亚高压双体型造成高低纬度槽脊叠加引导冷空气进入新疆,天山两侧的风切变产生的气旋性辐合加上地形的影响使冷空气堆积,为降水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天气背景; ( 2 )地面正负变压区的南北波动使准静止锋移动缓慢,孟加拉湾水汽持续向北输送造成天山地区有
统计新疆1951 到2007 年1870 条雹灾资料,用气候趋势系数、二阶主值函数分析其长期变化趋势,对防雹前后(以1978 年和1990 年为界)趋势系数进行比较,分析防雹效果.用Mann-Kendall 法进行突变分析,采用morlet 小波分析其振荡周期发现,阿克苏地区雹灾损失均在上世纪90 年代达到最大,之后开始减少.雹灾受灾面积、雹灾次数分别在1972 年和1976 年发生了明显的突变.
采用1961-2010 年9 月至次年5 月新疆阿勒泰地区完整的7 个国家级基准、基本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Cubic 函数、Mann-Kendall 突变检验、R/S 分析、Morlet 小波变换法对该地区大到暴雪日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全区平均而言,阿勒泰地区近50a 来大到暴雪平均日数的特点是,沿阿尔泰和萨吾尔山脉较多,河谷平原较少.阿勒泰站为大到暴雪高发区,福海站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