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分布与特征初步分析

来源 :首届两岸三地大熊猫保护教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rdy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2007年对佛坪保护区内的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分布及结构特征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洞口宽度、高度、内室高度等11个参数。采用样方法调查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的栖息地特征,调查内容包括坡向、坡度、坡位、植被类型等17个栖息地特征参数。区内共发现产仔育幼洞穴77处。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的总体特征为:海拔1600~1900m,阳坡,上坡位,坡度35°,洞口向阳,洞穴防风、防雨性能较好,洞内干燥,乔木郁蔽度>0.5,乔木高度>15m,竹林生长状况好,竹林盖度>0.5,竹林平均高度1~3m,灌木盖度<0.75,洞口1m高,视距20~30m,距水源距离<100m,距人为干扰距离较远。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描述了产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竹类植物的种类、分布和生长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秦岭箭竹是该保护区境内唯一的大熊猫主食竹,集中分布于太白山南坡海拔1900~2800m的大熊猫栖息地中;巴山木竹仅分布于保护区的周边地区,金竹只见农家有栽培。通过将2003年和2005年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在2003年,秦岭箭竹单位面积内的竹笋数、开花竿数均明显高于2005年的数据,但在2005年,秦岭箭竹的
目前中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上升至1590多只,圈养种群数量达到290只,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稳定,遗传基因丰富,人工繁育大熊猫的数量和质量已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作为“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的一部分,适时推动大熊猫放归计划已被作为保护这一中国特有物种的有潜力的策略而提出。依据IUCN/RSG关于物种放归的标准,借鉴麋鹿、普氏野马和扬子鳄等物种放归的成功经验,提出大熊猫的放归应包含这样一些基
本研究采用乙醇保存法(95%)和烘箱干燥法(90℃)处理大熊猫新鲜粪样,在常温条件下(25±1℃),分别于60d保存期的4个时间段,测定粪样内睾酮、雌二醇、孕酮及皮质醇4种类固醇激素的保存效果。结果显示,与新鲜粪样冷冻干燥的标准参照样比较,95%乙醇保存法可稳定保存雄性皮质醇15d,雌性雌二醇45d;烘箱干燥保存法可稳定保存雌二醇45d.考虑野外工作的需要,我们从本试验数据的稳定性角度认为,大熊猫
本文报道了7只大熊猫牙病情况的调查结果。结果发现,老年大熊猫牙病率高达75%,牙病类型主要为穿髓性磨损、牙折、牙缺失。牙病主要发生在门齿和犬齿,以犬齿发生率高,而臼齿未发现牙痛,7只大熊猫均未发现龋齿现象。生活环境、食物结构和营养水平与大熊猫牙齿健康状况有关。
北京动物园的一只体质虚弱的成年雄性大熊猫突发外伤性眼前房出血,运用中西医结合、多种药物协同内外兼治、配合营养性药物的治疗方法,眼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保住了眼球的完整性,也保证了该大熊猫的展览价值。
2008年北京动物园雌性大熊猫“妞妞”春季发情配种后,收集尿样用放射性免疫方法测定孕激素(P)、雌激素(E2和E3)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G)。该个体于配种后123d因病死亡,解剖发现子宫内有一处于发育中的胎儿。尿液激素检测结果显示,在配种后78dP和CG值开始升高,而E2升高开始于配种后79d,E3开始升高则发生于配种后86d.由此判断该胎儿于配种后78d开始着床发育,提示应加强对大熊猫妊娠的诊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在经历严重人为干扰、竹子开花、特大洪灾后,种群数量由86只下降到44只,至20世纪末有所回升,达到了61只;近年来的监测数据表明:大熊猫的数量有所提高,栖息地面积在逐渐扩大。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同时还必须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加强大熊猫适宜生境的保护措施,减少遗传多样性下降造成的近交衰退,建立“生态廊道”,间种大熊猫可食竹。
为增进两岸人民情谊,进行大猫熊(Ailuropoda melanoleuca)移地保育,已于2008年12月23日赠送一对大猫熊予台北动物园,为迎接此对大猫熊,在圈养设施与饲养管理上无不竭尽所能,投注园内外资源,以先进的硬体规划设计最佳之生活环境,并参考卧龙、雅安、成都、北京、福州与香港等地大猫熊之饲养管理经验,拟定大猫熊饲养管理计划,日粮之拟定与改进,环境与行为丰富化计划之拟定与执行,台北动物园
本文主要就兰州市动物园现在展出的两只大熊猫即2002年和2004年出生的雄兽兰宝、兰仔的饲养管理和现状进行介绍及讨论。介绍了兽舍、食用竹、饲喂、洗澡和消毒等问题,对兰宝和兰仔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
在对陕西秦岭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探索建立较为完备的秦岭大熊猫保护体系的整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