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质量和介电函数随位置的变化对半导体量子点杂质态的影响

来源 :中国物理学会2016年秋季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ong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有效质量近似下,运用变分法研究从理论上探讨量子点中基态能量与该量子点中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如量子尺寸、Al 含量、质量和介电函数对杂质态束缚能的影响,且主要讨论半导体球形量子点中电子有效质量以及介电函数随位置的变化对杂质态束缚能影响。以氮化物材料为例,计算了杂质态基态能量的波函数和能级,得到与位置相关的质量和介电函数对基态结合能产生的具体影响。
其他文献
Achieving multicolor detection within a single device is highly pursued,where we can realize accurate detections and also reduce the complexity,weight,and cost of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The two-di
随着传统能源的加速消耗,开发新材料、新能源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各种新型材料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在众多新型材料中,纳米材料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硅纳米孔柱阵列(Si-NPA)具有独特的纳米/微米三重层次复合结构[1],在传感器件的制备中,以Si-NPA 作为传感元件的衬底,不仅可以提供较大的接触面积,还可以为气体传输提供通道。
在液氦低温环境下,利用高灵敏度与高分辨率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高纯同位素p 型硅样品的Fano 共振及其声子伴线发生位置进行了实验测量与鉴定。在确定好高纯硅样品光热电离激发的工作温度区域基础上,重点测量了来自同位素硅中浅受主杂质硼(B)不同系列的能级跃迁信号。
The concept of topological order i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 of different quantum phases and has generated intense recent interest in searching
Coutts T.J.[1]等人为了获得具有良好光学和电学性能的TCO薄膜做了大量努力,发现若是通过增 加载流子浓度来提高电导率则会导致薄膜透过率的降低.Drude电子模型证明,只有提高迁移率,才能 在不降低透过率的同时提高电导率.另外,Parthiban S等人[2]证明减少载流子浓度可以在不降低电导率 的情况下提高透过率.
室温下,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 p 型硅衬底和玻璃衬底上,不同氧分压下制备了厚度约为200nm 的铟锡锌氧化物(ITZO)薄膜,利用椭圆偏振光谱技术[1]表征了 ITZO 薄膜的光学特性,通过霍尔测试表征了 ITZO 薄膜的电学特性(如图 1 示),通过对 比研究了溅射过程中氧分压的不同对 ITZO 薄膜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影响。
近年来,对于硅量子点局域表面等离子体激元(LSPR)效应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等离子体激元学和电子学集成的发展【1-3】。硼、磷掺杂是实现硅量子点LSPR 效应的有效手段,其LSPR 能量可以通过掺杂浓度进行调控【3】。研究表明,硼掺杂的硅量子点比磷掺杂的硅量子点具有更好的LSPR 应用前景。一方面,硼原子更容易进入硅量子点内部,具有更高的载流子激活效率,使硅量子点的LSPR 能量具有更大的可调性【3
Generating electron-hole pair through photon absorption is routinely the photodetection process promoting widespread applications ranging from security to human life.Recently,exploiting terahertz(THz)
会议
The thermodynamics of Na and K incorporation and its effects in Cu2ZnSnS4(CZTS)is studied us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with hybrid functional.The allowed chemical potential of Na/K in CZTS is estab
人们目前主要以TiO2、ZnO 等宽带隙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作为催化剂来实现有机物降解。但是,由于宽带隙化合物半导体均需要利用紫外光进行有效激发,从而严重限制了对太阳光的能量利用率。虽然有人试图通过氮、氟、硫等元素及过渡金属离子掺杂和表面改性等方法实现有机物的可见光催化降解[1、2],但截至目前还没有获得任何一种可靠的材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