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态城市形态结构的规划途径分析

来源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si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毋庸置疑,千百年来的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更是加剧人类破坏自然的程度。城市作为人类聚集的主要形式,其自身经历扩张和蔓延的同时承担了大量的碳排放活动。笔者认为,低碳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状态,或工作生活的方式,所有参与能量交换的个体都时刻影响着承载生命的城市。通过技术层面降低碳排放量是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但探讨如何从城市形态结构的视角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功能形态亦是低碳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城市形态结构中的“高碳”现象,引用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案例,从生态本底、城市街道和社区环境三个实现城市形态结构低碳化的规划途径进行分析探讨。
其他文献
“太极”的概念作为中华文化思想的源流,贯穿了五千年的文明过程,其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观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对现代城市发展有如明镜可鉴。本文尝试融合相关思想,以集此观念大成的太极拳为方法论的主线,并结合国内外城市发展理论实践,探讨市场经济与全球化时代,如何应对资本运作下的空间生产对全球城市“创造性的破坏”以及由此引发的城市极化趋势。力求将“太极”的哲学观引入现代城市,并演绎为能够指导城市发展
文章以北京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和决策为主要目标,分析了建设用地资源筛选的主要思路和具体评价方法,并以现有的规划、管理等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可利用建设用地资源的筛选模型。通过验证,模型运行结果正确率较高,为北京市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对其他城市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借鉴。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促进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系统协调发展,首先提出应在规划编制阶段实现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及城市交通规划相互协调;然后总结和分析了以往国内外在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系统方面的相关研究及实践概况。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土地使用与城市交通系统协调发展的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协调的城市土地使用与城市交通系统应具备的特征,以及实现二者协调发展的要素,为科学编制协调的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及城市交
大事件能够有效实现空间的固定,并达到对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流动要素的粘性吸引作用,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手段之一。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得到:全球性大事件产生了空间固定的积极效果——诱发资金流“井喷效应”以及营造媒体“节日效应”。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发展阶段及政策环境,全球性大事件也引起了空间固定的消极效果——产生了人流的“低谷效应”。
香港游憩步道具有很多成功经验,为健行者营造了行山的天堂。本研究主要梳理了香港游憩步道在步道分类、路线设置、公共交通设施及附属设施布局,维护自然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对重庆市规划建设游憩步道进行了思考。
城市和乡村的划分以及城乡人口的统计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基础性工作。科学的城乡划分标准和城乡人口统计对于我国城市化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具有重大意义,对于预测城市人口和用地发展规模以及空间布局安排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一直以来学界和统计部门都是以“城乡行政地域。和(或)“城乡实体地域”为基础来统计城市人口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对划分标准进行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实际上城市化本身的内涵非常广泛,除了空间上的
在现代博物馆发展和演变的进程中,出现了多种新兴博物馆形态,其共同点在于“社区意识”的不断渗透,表现在博物馆的展示理念,运营模式和教育功能中。可以预见,参与社区建设,与社区居民互动是今后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此视角看,在城市社区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博物馆建设已具备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尤其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中,更能充分发挥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用。
以现有关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住房来源的研究文献为基础,概括其相似性特征:各种租用房屋和集体宿舍是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住房来源,其中城中村或其它农民出租屋是主要租用房源,自购房以及政府或者企业提供的廉租房仅只占很小的比例。从不确定性的视角来审视这种现象,这些住房来源具有的“富余性、临时性、廉价性,以及寓存于其主导功能形式下的其它潜在功能”等特征,是其存在的优势和基础。城市环境中这些空间形式的潜能,对于适
本文基于国际化视角,对我国当前城市化形势和环境压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和国家战略,明确了我国郊区化动力机制变迁以及当前实现低碳型城市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结合国内外的相关低碳实践案例,本文提出在我国未来城市低碳型郊区化发展中,重点培育低碳经济链、建设低碳社区、增强跨区域合作以实现低碳郊区化发展。
本文从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空间重构等空间运动的过程机理出发,初步归纳了中国城市空间组织高碳化的路径,即分区制导向的快速郊区化,着重分析了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组织的微观格局、构成结构、推进方式、实现质量和个体作用等特点对城市资源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居民生活质量与社会公正等问题的影响。同时,基于个体研究范式,针对节能减排、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正义等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单位制与分区制的组织特点比较基础上,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