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农作物虫害问题

来源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会第十二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egw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农业虫害基本概况我国古代已经开始种植粟、稻、小麦、菽等多种农作物,农作物害虫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蝗虫、螟、黏虫等多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十分重视农作物虫害的问题,将农作物虫害与水、旱、风雾雹霜、厉(通"疠",即灾疫)并称为国家"五害",并设立专门的官员负责治理虫害,可见虫害问题由来已久.在汉代以前,人们已经认识到虫害发生的条件,《礼记·月令》中有多处关于蝗、螟等虫害发生与气候异常的记载.据统计,在历史上众多的虫害当中,蝗虫和螟虫发生的次数最多,古代农业害虫以蝗、螟、好妨及未知名害虫为主,次数依次为902、65、38、111,其他害虫只是零星为害.可见,蝗害的发生是我国古代农业面临的最大的虫害威胁.
其他文献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EBF)是中国重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东部的古田山24hm2森林动态样地(forest dynamic plot,FDP)建立于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极具代表性的低海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该样地主要用于监测常绿阔叶林的长期动态,从而为了解群落构建机
Warm-temperate deciduous forest is one of the main forest types in the world,locates in the range of 32°30′-42°30′N, 103°30′-124°10′E, and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forest types on the latitudinal gradi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真菌群落参与了诸多生态过程,如碳、氮循环,参与分解纤维素、木质素以及众多难分解的凋落物;形成菌根共生体与宿主植物互惠共生,影响和决定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生产力;真菌的分泌物可有效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有利于水土保持.本文概述了影响真菌群落组成的多种因子:包括物种库、气候因子(如温度和降水变化)、土壤理化条件、宿主植物、中性过程和扩散限制等,并指出真菌群落研究的困难与不足
三江源是我国特有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有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和众多植被类型.由于人为过多活动、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源区呈现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面临着生物物种及遗传多样性逐渐丢失的严峻形势.提高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恢复率,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祉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进行了追踪分析,提出建立生物栖息地生态安全保障与共治体系、恢复栖息地多元保护生
Cold-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 where distributed in temperate,warm temperate,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high altitude mountains,of which distribution altitude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north to south
都庞岭是南岭山地重要的山脉,其亚热带森林密布,保护区是管理它们最好的地方,需要认真加以必要的管护,发挥其在繁荣地方经济中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其有效管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笔者认为,应明确保护区管理类型定位、健全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完善保护区功能区域的划分、重视资源的持续利用。此外还需建立生态旅游建设体系,加强国内外的合作和交流。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翁丁古寨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资源,是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2011年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2012年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现正以南滚河国家公园景区建设为载体,按照4A级景区标准建设.笔者在研究其环境保护过程中,看到和发现村寨的一些问题,提出加强翁丁古寨保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改善翁丁古寨村民居住条件;创新管理模
州县是清代最小的行政单元.作为州县的行政首脑和政治主体,州县官对所辖地区的任何事情皆应负责:"所谓地方利弊,民生疾苦,全赖州县为之区画."《清史稿》这样描述清代知县的职权:"知县掌一县治理,决讼断辟,劝农赈贫,讨猾除奸,兴养立教.凡贡士、读法、养老、祀神,靡所不综."自然灾害威胁着一方百姓的生命安全,也影响着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救荒赈济当然也成为州县官重要的职掌之一.在整个国家的救灾体系中,州县官
1931年入夏以后,长江流域连日下雨,并出现特大暴雨.随着江河猛涨,又带来区域性特大洪水,致使江湖堤防溃决多处,武汉三镇沦为泽国,遭遇到了几十年未遇的大水灾.据原国民党政府财政顾问阿瑟·恩·杨格评论:"1931年长江流域的大水,据全国水灾赈济会报告,不仅超过中国苦难历史中任何一次水灾,而且也是世界历史中创纪录的大灾……六万五千平方英里的土地淹没在水中,另有五千平方英里土地受灾较轻,受灾的地区比英国
抗战胜利后,分配运输救济物品、办理救济工作、协助难民还乡均要依赖交通才能实现.而抗战期间,中国各地交通损毁严重,残余的铁路和公路也因缺乏交通器材而使客运、货运阻滞,"是以恢复交通运输事业,实为中国战后之急务".因此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行总)对交通善后特别重视,集中力量在全国各地举办工赈筑路.抗战期间,湖南的各种损失高达71万亿,"这是全中国和全世界第一个重要的灾区".而且湖南的交通事业在战前是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