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桐城文士方學漸《桐彝》初探

来源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ao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阐述了方学渐《桐彝》书写策略考察和《桐彝》的审美价值,不仅为乡里间品德高尚的庶民百姓留下记录,更重要的是作为地方教化的典范,藉由在日常生活中落实道德伦理的意义,形塑一地优良的文化风尚。
其他文献
清末学者冯煦编选的《宋六十一家词选》是一部选论高明,自具手眼的词选.概要言之,该选以汲古阁汇刻的《宋六十名家词》为底本选录而成,这显示出对清代部分词选囿于宗派之见的反拨与淡化意味,其《例言》部分最显理论精粹,其大要与常州派词学旨趣相近;该选以甄选各家"本色",弃俳谐鄙俗之作为选词标准;其评词推重兼具多味且臻于浑化之境的词人词作,实乃清代宋词选本之佳者.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般认为它始于南北朝时代的梁,形成于唐,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之后,在元明时代衰落了三百多年,又在清代重新进入了发展期.如此漫长的发展历史造就出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批又一批优秀有名的词人及佳作,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朵优雅而又璀璨的花朵.本文将通过对韩国现当代有关中国词学的研究情况进行简单扼要的概述与总结,概括分析韩国现当
清人在清词复盛时提出"清词衰亡论",其实质是清人在对元明词学何以衰亡的反思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当代词学兴衰的忧患意识,它促使清人不断地调整词学理念、学词门径、作词技巧和选词旨向,令清词的发展始终处于理性地自觉变革的状态,从而臻于极盛.因此,清人“清词衰亡论”的提出,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对清词的发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它促使清人自觉地将清词纳入中国词史发展进程中加以审视,以便对清词的价值和地位能够做出
考察明代前期的有关词体的理论批评和创作实践可见,当时的词学思想有两个方面的特征.词学家们的文体功能观和词体审美观都较为通达:认为词具有和诗、文一样的表达功能,注重它的教化意义;也注重它的日常应用.在词体的艺术风格取向上没有偏向,认为婉约、豪放各有其美;同时明词的俗化、曲化特征渐趋显著.
本文从陈匪石的创作,论词资料,以及词选来分析陈匪石对宋词的评价,以及陈匪石的宋词的接受所呈现的意义。
晏殊能够从容地将理性的哲思融入到长于抒情的词体之中,是源于他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中形成的理性平和的"圆"型心态.在他的词作中,很少有动人心魄的凄厉之音,也没有荡气回肠的强烈之情,却在言情之中渗透着理性的沉思,形成一种圆融和婉的风格.
中国古代女性文学源远流长,女性文学家可谓代不乏人.至宋代,女性文学发展更为繁盛.据《全宋诗》《全宋词》《全宋文》等文献统计,宋代有作品传世的女性约280人,传世作品约1197篇,其中诗约819首,词约240首,文约138篇.另据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统计,中国历代女性有集者汉魏六朝有33人,唐、五代有22人,而宋代有43人.虽然收入《全宋诗》《全宋词》《全宋文》的女性不能全都冠以女诗人、女词人、
题目标明为合碑作品外,叶适另有多篇墓志铭为「无名有实」之合碑,叶适屡以「合碑」撰作墓志铭,原因极可能来自其人文学观念,笔法与《史记》「合传」关系紧密。
吕南公为北宋中期重要的文论家,后世学者对其文论均较为重视,陈晓芬认为"他关于文章的一系列见解,显然比王充更接近散文的文学性".吕南公的文论主张,其"文道观"在北宋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并得到后世的认可.然而,关于吕南公的散文创作,学者则关注较少,鲜有论及.因此笔者试从散文创作角度对吕南公的散文创作成就进行评析,以便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他的散文理论.吕南公有《灌园集》二十卷,为四库辑本,其散文则以《全宋文
《四库全书总目》评徐渭诗文曰:"盖渭本俊才,又受业于季本,传姚江纵恣之派.不幸而学问未充,声名太早,一为权贵所知,遂侈然不复检束.及乎时移事易,侘傺穷愁,自知决不见于时,愤激无聊,放言高论,不复问古人法度为何物.故其诗遂为公安一派之先鞭,而其文亦为金人瑞等滥觞之始."指出其独特的文学风貌受阳明心学之影响,且对晚明文学思潮有着导夫先路之作用."不复问古人法度为何物",虽不能完全准确地概括徐渭对待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