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井间梯度激电法探测井旁矿体

来源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_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井及井间梯度激电法是井中电法的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资源勘察、工程地质勘察等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基于激电法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对理论模型进行了井及井间梯度激电法模拟,分析归纳理论模型的异常规律,该研究对于盲矿体的勘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介绍了井及井间梯度激电法的原理和野外工作方法,依据实测资料建立了地电模型,基于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程序及等效电阻率法,计算了不同产状地电模型的视电阻率及视极化率,绘制了井及井间激电沿井断面图,研究分析了其异常与盲矿体的关系。经过对井及井间梯度激电在不同理论模型的异常规律分析,得到如下结论:视极化率的异常反应一般好于视电阻率的异常反应,视极化率几乎不会受地表地形和坑道的影响,而视电阻率会受地表地形及坑道的影响,故视极化率可作为井及井间梯度激电的主要参数,视电阻率作为次要参数。当测量井距异常体较近时,异常幅值大,探测效果好;而供电井距异常体越近时,相同测量井的异常值越大。通过不同井的井及井间梯度视电阻率、视极化率异常图的分析,可以判断异常体相对于井的位置以及异常体的展布方向。通过对甘肃某矿实测井中梯度激电资料的处理及分析,表明采用井及井间梯度激电法探测井旁盲矿体是行之有效的,其对坑道井中的盲矿体探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页岩油气作为常规油气的重要接替资源,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在页岩气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中国在川东南焦石坝龙马溪组的页岩气研究中也获得了重大突破,然而,世界各国在页岩油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尤其是泥页岩储集性能研究还很不充分.有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取得北美不同层系的页岩样品,将其与中国焦石坝龙马溪组的泥页岩对比分析,通过地球化学和岩石结构分析,明确其相应的地化特征、沉积环境和储集性能,探讨了沉
大兴安岭及两侧的海拉尔盆地和松辽盆地位于兴蒙造山带的东部,是中国东部中生代典型的盆-岭构造体系.大兴安岭的大地构造格架和构造单元布局主要是在古亚洲洋演化期间形成的.古亚洲洋是古生代期间发育于西伯利亚地台和华北地台之间的一个复杂的多岛洋,以大规模的岛弧体系发育和陆缘增生为特征(任纪舜等,1999).中生代以来,大兴安岭地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火山-深成岩分布广泛,火山机构发育.山脉隆升及陆壳的增生与
近年将岩石磁学方法应用到断层岩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地震引起的断裂活动过程中由于摩擦生热造成的高温可能引起矿物变化或新的磁性矿物生成,从而导致滑移带附近断层岩发生磁性矿物的转变,导致多个岩石磁学参数变化.映秀-北川断裂带的彭灌杂岩中发育的断裂岩在八角庙剖面出露完整,系统的岩石磁学结果及剩磁特征说明断层滑移带断层岩携带的为热剩磁,围岩携带的比较复杂,可能主要为化学剩磁.其高磁化率特征是受到断层滑移
大别造山带是全球研究程度较高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出露的造山带之一.大别地区地幔捕虏体罕见,加之地球物理对其岩石圈地幔的探测程度较低,因此对其现今岩石圈地幔的属性了解甚少,严重影响了该造山带超高压岩片折返和造山带垮塌过程的重建.利用垂直于造山带垮塌期构造并横切造山带核部的信阳东至长江边的300km长宽频大地电磁剖面(56个测点)及造山带核部正方形布置的9个超长周期大地电磁测点资料,经过精细数据处理获
锂(Li)是最轻的金属元素,它有两种稳定同位素(6Li和7Li).由于Li具有中等不相容性、强烈的流体活动性以及同位素之间较大的质量分馏等特点,所以Li同位素体系在示踪风化作用和壳幔物质再循环等与流体有关的过程中显示了独特的优越性.目前,大家对华北岩石圈地幔演化过程的认识仍然存在一些分歧.本文希望通过对华北典型地区(华北中部的汉诺坝、繁峙、鹤壁、华北东部的青岛、龙岗)玄武岩中地幔捕虏体的Li同位素
与大洋岩石圈相比,大陆岩石圈结构普遍具有强烈不均匀性.岩石圈结构不均匀性的详细特征、形成机制及其如何影响大陆构造演化,是大陆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对大陆岩石圈结构垂向不均匀性的已有研究表明,大陆地壳结构随深度变化明显,且这种变化与区域构造演化密切相关.然而,对更深部的大陆岩石圈地幔结构的垂向变化仍相对缺乏认识.有研究表明在主体保留克拉通稳定属性的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岩石圈地幔结构随深度变化明显
高钾钙碱性和拉斑质玄武岩是岛弧岩浆作用最常见的岩石类型,它们的微量元素蛛网图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这些特点被认为是俯冲作用过程中,洋壳脱流体作用导致上覆岩石圈地幔交代.然而,在俯冲作用初期,由于地幔没有经历俯冲流体交代作用,或只存在微弱交代,这样就会形成MORB特点的玄武岩和玻安质系列岩石,二者在时空上紧密伴生.这种特殊的岩石组合不但记录了洋壳俯冲作用的
在西藏高原拉萨地体东部,沿92°E完成了一条南起隆子,北至聂荣近南北向的宽频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利用三维MT反演算法得到了沿剖面地下50km以上的壳内电性结构模型:中、上地壳(地下20km以上)约29°N至30.5°N区间,及32°N附近分布有高阻覆盖层,最大延深深度达到地下20km;剖面控制区域中、下地壳(20-50km)分布有高导体,且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以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表现为一向
蒙古高原地处中亚造山带中部,作为理解大陆增生动力学机制的关键研究区域,具有地形高、地质年龄相对年轻的特点,是全球最大的显生宙大陆生长地区之一,目前处于中等变形阶段——很可能与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据已有的地质资料,蒙古高原有多处新生代玄武岩零星出露.关于其变形与演化机制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在前期已经完成Rayleigh波相速度层析成像的基础上,本研究利用中蒙国际合作布设的地震台阵观测数据,经过
帕米尔高原位于青藏高原西构造结,是全球板块动力作用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欧亚板块之间的持续碰撞,帕米尔高原相对于青藏高原主体向北楔入推移了约300km,其挤压缩短量远大于青藏高原主体.帕米尔高原前缘大规模逆冲走滑、构造结内部拉张作用以及高原内部独特的中源地震带都表明帕米尔高原岩石圈正经受强烈的变形.与帕米尔高原相邻的天山造山带,在古生代就已经形成,而新生代以来,天山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