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RF模式的雅安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k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WRF模式对2010年8月21日发生在雅安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与实况对比分析表明,WRF模式较好的模拟了此次降水过程的时空分布.运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模拟资料对此次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研究了暴雨形成的流场特征、动力条件、水汽及热力条件等,为该地区的降水预报提供了一些定量化的参考标准。得出以下结论:青藏高原地形的阻挡作用使副高西南缘的暖湿气流持续向盆地输送,在雅安地区上空700hPa形成气旋性环流中心;主要降水时段内强降水中心从低层到高层均出现了强烈的上升运动,以及暴雨中心上空维持着高层辐散、低层辐合,高空为负涡度、低空为正涡度,且随暴雨过程发展对流层正涡度的加强作用为暴雨的生成和维持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动力条件;对流层中低层接近饱和的空气、强烈的水汽输送以及水汽通量散度高低层的配置,为本次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对流层低层大气存在明显的不稳定层结,中层为中性层结,这种对流性不稳定的维持为暴雨天气的发生提供了热力条件,有利于强降水过程的形成.
其他文献
59-701 探空系统在我国的高空气象探测中,发挥了30 多年的重要作用.为提高探空的自动化水平及探测数据精度,L 波段探空系统经过中国气象局的考核试验,成为了取代59-701 探空系统的新一代探空系统.观测仪器的更新换代、观测和计算方法的改进都会带来探空历史资料前后不一致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仪器换代和算法改进等因素造成的高空气象资料中的非气候变化量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得到可靠的参考值.新老仪器的
2006年“碧利斯”台风登陆中国大陆后,在湖南、广东和江西三省交界附近地区造成明显暴雨增幅,造成十分严重的灾害,影响巨大.本文利用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资料,从微观云物理过程角度出发,研究了“碧利斯”暴雨增幅发生前和增幅强降水发生时段云微物理特征的差异,探讨了登陆台风暴雨增幅云微物理方面的可能成因,从而全面认识暴雨增幅过程,为今后相关的台风暴雨预报提供科学参考。结果指出:暴雨增幅前后,强降水区云微物理特
本文主要利用NCEP-GFS分析场资料对2010年西北太平洋最强台风“鲇鱼”(1013)路径突变过程开展诊断分析,研究其影响系统、引导气流的演变特征,并运用CPS(Cyclone Phase Space,气旋相空间)方法对其生命史中的热力结构演变过程进行定量描述,重点关注路径突变前后各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鲇鱼”路径突变前后,其影响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路径突变期间,引导气流较弱并由偏东北风转为
利用实况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0年6月18日-19日的一次MCC转带状MCSs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结果表明:850hPa西南涡和切变线的形成与维持是影响此次暴雨产生的中尺度系统,前期MCC的形成到成熟以低涡降水为主,后期的圆形MCC转为带状MCSs主要为切变线降水.在雨区附近,u、v的垂直切变所形成的强水平涡度造成的旋转,对应垂直环流的上升支可触发暴雨产生,垂直方向上u、
本文通过对喀什新一代天气雷达的2008-2012年16次冰雹天气资料的分析,得出了喀什地区雷达产品冰雹指标:组合反射率≥50dBz,回波顶高≥9km,垂直液态水含量≥20kg/m2,通过分析实时雷达产品,当产品达到这些指标后,通过验证产生冰雹的概率为100%,并且有一定的提前量,能够有助于进行预警防雹.
利用雷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Y-2E卫星资料对发生在滇西南的两次台风低压西行形成飑线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飑线过程均以负地闪占主导地位,“7.17”过程受西南低涡切变南下和 “康森”台风低压西行共同影响,正、负地闪频数峰值均出现在飑线成熟阶段,正地闪峰值超前于负地闪峰值10-15min;卫星云图上,温度梯度大值区出现在后侧,正、负地闪集中发生在冷中心区后侧的温度梯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3年1月3-4日金华大到暴雪过程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降雪预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降雪前期,蒙古冷高压势力强大,不断分裂出冷高中心自中路东移南下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金华地区近地面气温降至3℃以下;南支槽、850hPa两高之间东北风和东南偏南风的风切变以及地面冷高压是此次强降雪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不仅提供了充
本文对1971~2011年台州各县(市、区)的大雾天气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台州年均雾日时空分布不均,各地年雾日在18~67d之间,地理分布呈现沿海、沿岸雾日特多、中间雾日多,南北雾日少的分布特征;经历了上世纪70、80年代高峰期后,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沿海岛屿和沿海岸雾日下降趋势比较平缓;不同地区因雾生条件不同,雾多发季节时间差异明显,西部地区以辐射雾为主、多发生在10月到次年4月,东部沿海
本文利用2009年1-4月太湖地区地基微波辐射计TP/WVP-3000的亮温观测资料,结合判别分析方法的计算,对太湖地区的降水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亮温资料建立适合该地区的降水临近预报方法,结论表明:利用降水个例与无降水个例亮温差值最大、降水个例与无降水个例亮温标准偏差差值最大两个标准,选择了第1、第5和第6通道的亮温观测值作为预报因子.根据判别分析方法分别在降雨前15分钟,以及前30-330分钟
为了研究气象干旱指数对西南干旱的监测状况,及干旱指数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本文利用西南地区90个气象站台的观测资料,采用了中国气象局提出的国家标准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计算方法,以西南地区在2009/2010年的干旱事件为例,对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公式进行分析和修正,验证了修正后的CI指数有较好的适用性.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原CI指数对干旱级别的反映偏轻,在微量降水的情况下,降水量与标准化降水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