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水河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

来源 :全国第二十届洞穴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i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诺水河地质公园位于通江县北部,地理区位条件较优越,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成因类型多样,景观规模大,景观品质高,以岩溶洞穴钙华堆积景观为主的导向型景观资源特色突出,个性鲜明,其它配套景观相对较集中,互补性强,配套性好,具有重要的科研、科考价值,美学观赏价值,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其他文献
晚奥陶世-志留纪,扬子陆块东南缘由于湘桂等陆块逐渐拼贴,由被动边缘转化为前陆盆地,受前陆造山影响,扬子地台沉降,中上扬子地区在川中、黔中以及雪峰三大古隆起联合控制下形成台内滞流沉积环境,川东南地区沉积了一套丰度高、热演化程度适中、生气强度大且脆性矿物含量较高的五峰-龙马溪组优质泥页岩。中新生代以来的持续挤压和差异隆升对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进行了较为强烈的改造,导致页岩现今含气性较为复杂。页
通过采集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的山王洞洞穴冲积物,利用Mastersizer 2000对40个沉积物样品的粒度进行测试分析并计算平均粒径(Mz)、标准偏差(σI)、偏度(SKI)和峰度(KG)等相关参数.结果表明:(1)山王洞地下古河道沉积物优势粒级以粉砂、黏土为主,其含量占总体水平的70%以上,整个冲积剖面表现为2 套(9-1 号与40-31 号样品)由粗到细变化的砂体相互叠置和1 套(30-10
洞穴沉积物已成为研究岩溶地区过去环境变化记录的重要载体,尤其体现在高分辨率﹑短时间尺度研究上,但是,在利用洞穴沉积物进行古气候重建的过程中,有人注意到岩溶次生沉积记录与环境的不一致现象,对洞穴滴水的研究有助于对洞穴沉积物的古气候信息进行精确解译.本文选取重庆武隆芙蓉洞作为研究对象,从水化学方面分析芙蓉洞洞穴滴水的水化学特征.结果显示,洞穴上覆土壤和上方基岩是芙蓉洞洞穴滴水中物质的主要来源;各滴水点
全球喀斯特地貌面积广大,其中洞穴密布.洞穴沉积物对环境变迁特别是气候条件变化的敏感性而保存着大量的环境信息.因此国内外学者对洞穴沉积物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近些年来喀斯特洞穴化学沉积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研究主要集中在同位素定年、稳定同位素特征、微量元素特征三个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1)石笋230Th/234U 定年范围距今5 万-35 万年,用来判定第四纪以来石笋形成年代及历史时期气
在旅游目的地已进入竞争时代的今天,如何才能让通江县诺水河溶洞群在白热化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成为诺水河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已对游客开放的中峰洞、狮子洞、楼房洞、龙湖洞各具特色,但存在着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空间竞争激烈;旅游营销各自为政,品牌意识淡薄;多个经营管理主体并存,职责分工不明确;开发水平低,配套设施不足;保护意识缺乏等问题.为此,诺水河溶洞群的旅游开发可采取如下对策:实
目的:初步探究双河洞系统中阴河洞和杉林洞两个支洞的放线菌多样性,并对分离菌株的抗菌活性进行筛选.方法:以纯培养方法获得放线菌,以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菌株类别,获得的菌株进行液体发酵,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其发酵产物对真菌和细菌的抗菌活性,同时用PCR 技术进行NRPS、PKSⅠ和PKSⅡ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探测.结果:从两个支洞样品中分离到的放线菌分布于7个科10个属,两个洞共66 株放
在都安洞穴生态系统中,生活着不少堪称活化石的动物类群,如盲步甲、盲鱼、盲虾、马陆和桃花水母等,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其呈现特点是物种丰富度高、特有性极高、种群数量特别稀少等。
九乡峡谷洞穴景区是地表景观和地下景观构成的高原喀斯特景区.洞穴化学沉积景观老化和管理景观非自然性、特色性弱构成景区景观退化的中心内容.基于自然性、功能性、属地性原则,实施外来物种树木替代,封禁治理石漠化峰丛,恢复麦田河流域和峡谷洞穴区自然植被,改造人工群落,建设旅游通道乡土植物景观道,增强地表水渗透保护,激活洞穴化学沉积景观发育与更新、人工调节古边石池群水文循环,实现景区景观保护与生态修复,营造景
文章介绍了洞穴再地质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洞穴学发展到现阶段,已包含洞穴水文地质、洞穴形成与演化、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洞穴气候、洞穴环境、洞穴考古、洞穴生物、洞穴开发与资源保护,以及洞穴探测与制图等相当丰富的研究内容和学科分支。我国在洞穴探测、洞穴石笋与古环境重建研究、洞穴旅游开发、天坑理论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比较深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总体进展不够平衡,专业人才缺乏,同时也缺少纵向科研项目
湖北来凤百福司地质公园以天生桥、瀑布、峡谷、溶洞、峰林、峰从、天坑等岩溶景观为主要特色,景观类型独特,规模宏大,极具特色;景点分布结构合理;自然与人文景观紧密结合,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价值.并根据其特点,建议深度挖掘岩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内在联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加强区域协作,走“整合多赢”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