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前水位骤变情况下边坡浸润线的求解

来源 :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jytsf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浸润线的确定是分析坡前水位骤变对边坡特性影响的基础,基于Dupuit假设的Boussinesq方程常用于分析潜水含水层中地下水的非稳定渗流。本文采用部分线性化的简化方法,求解了简单情况下的一维Boussinesq方程,得到了均质土边坡和成层土边坡浸润线分布函数。此外,坡前水位快速下降时坡体渗出点和溢出面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变化,通常难以确定其位置,文中采用分区间搜索的方法确定了各时刻浸润线的出渗点位置。通过算例分析,得出坡前水位骤变稳定后一段时间内,浸润线持续下降,渗流对边坡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
其他文献
利用常规资料、GPS大气可降水量(GPS/PWV)、COSMIC反射率、雷达径向风和反射率资料,进行WRF三维变分同化(WRF/3D-VAR),并设计不同的WRF数值模拟试验,分析了2008年08月25日早晨引发上海地区低涡暴雨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3小时循环同化的效果最好,对形势场和降水场的模拟较好;(2)此次暴雨过程与低涡的发展、合并有关。成熟时期低涡的涡度、散度、垂直速度均很强,且水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1°×1°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14同的飑线天气过程。结果表明:500hPa东北冷涡后部南下的冷空气,并配合中低层的暖湿气流是这次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高空冷空气的侵入对不稳定能量释放起触发作用,底层辐合场为大气运动提供抬升作用,地面锋生是触发此次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原因,IC、K指数分布说明此次过程大尺度典型的不稳定层结。常州地区的强对流天气是由强对流
强对流风暴距离雷达站30km以内时,雷达回波参数会被低估,而当风暴经过雷达站上空时,回波强度、顶高等一系列藉以判断风暴强度和天气剧烈程度的产品参数将会被严重低估。预报员应根据风暴发展的趋势并结合径向速度场特征,正确判断过顶风暴的真实强度。
针对目前防雷减灾工作的特点和阻碍防雷工作效牢提高的原因,提出通过大量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雷电防护综合业务系统”,实现防雷减灾业务信息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科学化。从开发背景、设计目标与原则、功能设计与实现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构建基于web的防雷工作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法。系统的建立能够提高防雷业务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MODIS数据实时性强、数据量大,目前的处理方式较为单一,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分析需求。本文详细介绍了MODIS数据格式,分析和设定了完整的MoDIS数据的处理方法和流程,充分运用了面向组件编程技术的方法,采用Visual Studio 2008开发和研制了MODIS数据自动化处理系统,系统具备资料批量处理、参数记忆等功能,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设置了多种绿度值计算模式,支持多种输出格式。该系统有
通过分析大棚种植户在实际生产操作背景下的钢管塑料薄膜大棚内的温湿度观测资料,经过与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对比,研究发现实际生产中的大棚内温度白天时段比外界高,平均温差7~11℃,夜里与外界接近;相对湿度普遍要比外界高,平均高出15%左右。以及在冬春季影响慈溪市的主要灾害性天气背景下,大棚内的温湿度变化特点和相应的一些应对措施。
并不是所有影响热带气旋均会成灾,TCs事件发生灾变的诱因涉及致灾因子(风险源)、承灾体、孕灾环境、抗灾能力等四方面,但根奉原因是致灾因子风险源的强度及异常程度。致灾因子强度及异常程度越大,则越可能是小概率不常遇的极端事件,其超出承灾体忍受极限及一定风险概率下防灾设计标准的可能性越大,灾变风险也越大。为此,我们可以统一用风险概率量值来界定各类事件(致灾诱因或灾情指标)出现的可能性大小这点,并建立起致
利用2003-2006年6-9月日用电量、日最高用电负荷、日气象资料,从中选出121个高温日,对比评估高温日和6-9月气象条件对用电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日日用电量和日最高用电负荷增加大的风险高于6-9月,分别建立高温日和6-9月日用电量和日最高用电负荷气象变化量预评估和后评估模型并分析拟合误差,回归效果非常显著。高温日模型的拟合效果好于6-9月。2007年预评估和后评估模型试运行及实例分析表明:试
本文以山西省霍州矿务局辛置煤矿地质采矿条件为背景,运用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建筑物荷载的大小、作用位置及采空区采深、采深采厚比、松散层厚度等对老采空区建筑地基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不同建筑物荷载和不同地质采矿条件下老采空区建筑地基稳定与否的判别指标,即临界采深采厚比,以此作为初步判别老采空区建筑地基稳定性的依据。本书研究结果对于老采空区建筑地基的处理、采空区建筑物的布置及其抗变形结构设计等技
为了保证多年冻土区道路工程的稳定畅通,保护路基下多年冻土处于冻结状态是多年冻土区筑路的主要原则之一,而加高路基是广泛采用的保护冻土措施之一。随着路基高度的增加,路基纵向裂缝病害日益增多。基于国道214线K369段典型公路纵向裂缝病害的监测,并结合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公路路基纵向裂缝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监测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温度场的不对称性导致路基下多年冻土上限在路基下深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