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模生产到数码定制--工业化住宅的生产模式与设计特征演变

来源 :国务院学位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_10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工业化住宅的设计特征演变与社会生产模式相联系,发现工业化住宅的设计可分为四个特征明显的阶段:“自发性”设计阶段、“量产标准化”设计阶段、“可变性”设计阶段和“虚拟化和量产定制化”设计阶段。在前工业化时代,许多国家和民族自发地用预制构件建造住宅;在工业化时代,福特模式直接推动了一战后欧洲标准化住房的兴起;在后工业社会,生产模式由标准化生产向可变性生产转变;而在工业化后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住宅设计、制造和建设过程得到精确控制,广泛的定制和自助式服务将得以实现。最后文章总结了工业化住宅的设计特征随着社会从手工业生产转向社会化大生产而演变的规律对我国发展住宅工业化的启示。
其他文献
若将大学校园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骨架就称为大学校园的深层结构,是指导校园发展的总体框架,指导方针是永续的,而具体的设计是可以随时变动的。本研究以同济大学作为例证,运用空间句法相关软件客观地分析校园的深层结构,并且和表层结构的构成要素、特点、构成方法与类别等作比较。再剖析校园深层结构所包含的空间结构与非空间结构,及其相互的关系,可以统合为两大部分:1)大学校园深层结构的形态特征与行为学意义;2)
彩画修复一直是古建筑修复的难点,本文从中国古代彩画修复方法重绘与补绘谈起,这两种做法一直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末期,此后,随着西方文物建筑保护修复理念的引入,在中国彩画修复中逐渐借鉴西方壁画修复理念与经验,与此同时随着对本土文化理解的深入,尤其是《奈良真实性文件》(1994年)的颁布,在国内引发了对于“真实性”的思考。中国于2008年在北京召开了“东亚地区木结构彩画保护国际研讨会”,探讨了有东方特
城市的发展由人推动,同时城市环境的发展与变化也不断地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城市的创造者—人,参与城市的运转以及更新代谢,就使这个“人—城市”系统愈加复杂。人与城市处于互动的一种运行状态。不能够清晰的对“人—城市”这个系统的认知是造成诸多城市问题的根源。对于城市的研究来讲,如何选取研究对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城市宏观的整体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讲,其作用是非直接性的。也就是说,对于具体的个人,
媒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除了客观记录和传播信息之外,还在媒体立场的驱动下进行着信息增值的操作。在当代,媒介渗透并作用着建筑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呈现某种意识形态的信息传播意图必然会对建筑设计行为产生影响。在此现状下,明晰媒介自身的特点,了解它对于建筑师认知过程的作用方式与产生的影响,建立并分析媒介与建筑设计行为的关联性,对于树立理性的建筑设计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并辨析了媒介自身的两个层面:“媒介再现”
中国传统建筑一直以单元重复,平面扩展的方式进行空间组织,并最终以一种水平的姿态坐落在大地之上,和封闭的露天空间、自然景观一起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同时,在20世纪50年代,以“Team 10”为代表的新一代CIAM成员发展了一种被称为“毯式建筑”的建筑原型,具有大尺度的水平延展和特殊肌理组织的形态特征,在现代主义运动后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文章通过对这两种现象的比较阅读来展开对于中国传统建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今天,我国的建筑文化同60年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今的中国正在经历全球化的时期,许多城市正进行旧城更新,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可是伴随着高楼的林立和新城的建设,城市越来越相似,千城一面,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于是不少城市开始倡导标志性建筑,不停地追求超高层和标新立异的建筑。本文从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概念出发,阐述了标志性建筑的定位和发展过程,指出当前城市标志性建筑的误区,并以中
在消费文化语境中,艺术实践与经济生活、高雅文化与大众审美之间的界限消融,建筑成为消费对象。尤其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符号价值逐渐成为建筑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文化上被消费的主要方面。中国的建筑状况既是全球性消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具有其特殊性。由于建造数量、规模和速度,中国当代建筑呈现了时空高度压缩、混杂、片断的特点。基于符号学理论基础,对中国当代建筑符号进行具体分析与归纳,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建
大学校园与社会变迁和城市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在其与周边环境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得到最直接的体现。本文分析了当代美国大学“校-区”竞争下的合作关系。二者的矛盾可归纳为校区争地等问题。但是,共存的现实、相互的利益又使双方的绑定关系不断朝着协同合作的方向发展。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耶鲁大学与纽黑文之间的互动案例。双方合作内容包括社区更新、相关服务等。一方面,大学对推动当地经济、就业、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的发挥
以往的园林建筑类型研究受当时被认为是相当完整的形式逻辑体系的影响,仅注意了概念本身的挖掘,而忽略了从审美意向、价值取向等综合定位的建筑类型内在涵义和概念。由此引发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思维的再认识。由于建筑命名传统与语言学和训诂学有紧密联系,进一步来说这也是个带有审美思辩性的辩证逻辑问题。本文基于园林建筑类型所采取命名上的多种文脉关联与美学现象,以独特角度管窥并审视中国建筑文化之“道”。另外,对中国古代
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实行了以市场为主导的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次贷危机深刻地揭示了完全依靠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也存在很大的风险。本文即在此背景下,梳理了美国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的具体措施以及次贷危机对制定住房保障措施带来的新思考。本文研究认为,在住房保障方面政府至少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政府提供足够的具备公共配套设施的居住用地、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