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水文学的黄河口湿地环境需水及评价研究

来源 :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ysshu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生态系统保护的要求,以提高生态系统承载力、保护河口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为原则,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为目标,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研究确定了约为23600hm<2>的黄河三角洲应补水的湿地恢复和保护规模。在此基础上,采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湿地植物生理学、生态学、水文学研究基础上及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研究水分-生态耦合作用机理,建立基于生态水文学的黄河口湿地环境需水及评价模型,并运用预案研究方法和景观生态决策支持系统的规划评价思想,预测和评价了黄河口湿地不同补水方案产生的生态效果,重点研究了丹顶鹤、白鹳、黑嘴鸥等指示性物种适宜生境条件与湿地补水后的生态格局变化。研究在统筹黄河水资源条件、水资源配置工程措施和湿地生态系统综合保护需求后,推荐提出了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和保护的3.5亿m<3>黄河补水计算成果。
其他文献
基于当前河流生态需水的研究现状,从生态系统需水的内在机理出发,探讨了河流生态需水的内涵;针对当前常用河流生态需水的估算方法,从物理意义、适用条件、适用范围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评述分析;结合当前生态水文学的发展需求,展望了今后河流生态需水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水管体制改革试点阶段,黄委已着手研究建立与新体制配套的新的运行机制,并出台了相关办法。目前,黄河水管体制改革已经完成,在工程管理机构设置方面已实现管理层与维修养护作业层的分离(简称"管养分离"),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建立,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工程管理与防汛抢险、水政水资源管理的协调问题;管理经费标准偏低、离退休人员经费未落实导致管理单位难以独立运作问题;维修养护的专业化
重金属具有易在体内累积且难以降解的特点,对人畜组织器官具有较强的毒害作用。黄河是重要的饮用水源,如其中的重金属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沿黄两岸人民的身体健康。湿地中生长着大量的植物和微生物,能清除和蓄积黄河水中的大量重金属。黄河湿地对维持黄河的生态平衡,保护两岸人民的身体健康起到重要作用。黄河源区、沿岸以及河口有大量湿地,以前人们没有认识到湿地的重要性,湿地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湿地的恢复、重建和保护有
主溜线对黄河河势预测与洪水控制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主溜线的特征提取方法。针对河流的主溜与非主溜区域光谱差异较小的特点,提出了以类间散布程度作为投影指标的变换方法,将类间差异最大化以得到对分类有效的信息分量;然后根据主溜与非主溜区域在类间散布最大的分量中体现出的统计分布差异,利用偏度系数对主溜特征进行描述。试验结果表明了本文方法在主溜线检测中的有效性。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自动地
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其下游河道治理难度很大,虽然其河道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保证了防洪安全,但随着近期下游来水偏少、洪峰几率降低,滩区群众大量违章修建的生产堤加重了河槽淤积,对河道工程产生负面影响。我们进一步践行“稳定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补偿”河道治理方略,以积极开展引洪淤滩、加强滩区安全建设、逐步废除生产堤作为下游河道治理的重点和方向。
本文对地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河龙区间5条典型支流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三川河和湫水河流域淤地坝拦减粗泥沙进行了深入分析,计算了其不同年代淤地坝拦减粗泥沙量。通过分析实施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前后泥沙粒径的变化、淤地坝配置占比与减沙占比的变化后认为:淤地坝是快速减少入黄粗泥沙的首选工程措施。当5条典型支流淤地坝配置占比平均达到3.0%时,淤地坝减沙占比平均可以达到60%。因此,为有效、快速地减少入
本文主要阐述了湿地的主要功能,分析了目前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湿地保护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黄河河口治理关系到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和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的良性维持,是治理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1855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演变和不同时期流路的变化情况,总结了黄河河口的主要治理历程及治理措施。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和保障河口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进一步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稳定清水沟流路,有计划地使用备用入海流路,处理好黄河河口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良性维持的关系,以及建立健全科学
三角洲地区通常是比其他地区更为年轻,自然状态上更动态与易变,但它却是各国重要的工业、运输与休闲基地。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如海平面上升、不可预料和更频繁风暴潮的发生以及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而带来的基础设施与财产价值的不断增加,三角洲地区面临着更大的洪水风险。这就要求基于地区发展、水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估方面新的战略与方法来应对洪水问题。密西西比河三角洲遭受着河流洪水、飓风引起的风暴潮以及严重的海岸流失的威
为了确定黄河流域长时段的水量平衡,开发了一个新的半分布式水文模型,并应用到了黄河中游。该模型主要基于土壤-植被-大气转换模式和径流形成模型(SVATHYCYMODEL),采用数据包括过去40年(1960~2000年)128个气象站数据和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为考虑植被变化的影响,引入了植被覆盖率(VCR)指数。利用VCR,模型模拟了黄河中游实测流量。根据模型计算结果,黄河中游支流产流量急剧降低,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