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I粒子永久插植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

来源 :第三届中国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粒子治疗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七届全国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rob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超声或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和近期疗效。 方法:2002年9月至2007年3月,37例头颈部肿瘤患者,CT或超声引导下行<125>I粒子植入术。粒子针平行排列,间距1~1.5cm,粒子间距1cm。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 MPD) 90~145Gy,每颗粒子活度0.40~0.70mCi,每个病灶植入中位粒子数20颗(3~96颗)。术后24h拍头颈正侧位平片或CT,行质量验证。术后24~48h拍胸部X线片了解有无粒子移位或游走。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3~48个月),总有效率91.6%,1年、2年累积控制率分别为94.5%、39.4%,中位控制时间20个月,1年和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2.9%和24.1%。 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疗效确切,尤其是无法再次手术或再程放疗复发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的治疗手段。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CT引导下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脑胶质瘤的使用技术,操作方法,安金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4例经CT、MRI平扫或增强扫描确诊的脑胶质瘤,包括原发性脑胶质瘤16例,脑胶质瘤术后复发21例,脑胶质瘤外放疗后复发17例。治疗前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快速病理证实,待病理结果后,根据术前计划确定的粒子数目、空间分布、肿瘤匹配周边剂量(MPD)、计划靶体积(PTV)等,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问植入I
目的:研究植入I粒子后家兔颈总动脉组织结构的辐射损伤,探讨临床应用安全性。方法:采用2×2析因设计方法,将健康雄性普通级新西兰家兔16只(体重2.5kg~3.0kg)按照体重与窝别配对为8对,每对动物再随机分别分配到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实验组(0.5mCi×3),对照组(无活性粒子×3)。实验和对照组再随机分为2个亚组(第14d,第30d),每亚组4对。3颗0.5mCiI粒子间隔10mm紧贴血管壁连
本实验将对I诱导S180瘤小鼠的凋亡及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进行探讨.纯系健康雄性昆明小鼠20只,体重18-20g每只昆明鼠于后肢股部皮下接种0.2mL S180鼠纤维肉瘤细胞悬液(细胞数1.0×10/mL)将20只昆明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粒子组。于处理后6,10,16天取材行末端脱氧核甘酸原位标记法测定凋亡细胞,应用FACS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FCM),测定DNA的含量,显示细胞周期测定。
目的:探讨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增殖抑制以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I粒子(初始剂量率2.77cGy/h)和Co Y射线(剂量率2.215Gy/min)对体外培养PC3细胞进行0、0.5、1、1.5、2、4、6和8Gy照射,用细胞计数,锥虫蓝染色和集落形成法检测细胞增殖,细胞活力和细胞存活率的情况;用单击多靶模型拟合剂量存活曲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随着照
目的:观察放射性粒子I永久植入后不同时间家兔正常坐骨神经组织形态及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健康新西兰家兔30只,按每组10只分为2周、2个月及4个月三组。随机选取家兔一侧后腿为卖验侧,另一侧为自身对照侧。直视下在实验侧坐骨神经旁植入I粒子10粒,在对照侧植入无放射活性空粒子10粒,术前按TPS计划设计粒子植入部位的坐骨神经的周边匹配剂量(MPD)为120Gy,90%的处方剂量(PD)集中在我们研究选取
目的:探讨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前列腺癌PC-3移植瘤bax、bcl-2基因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I粒子模型对前列腺癌PC-3移植瘤裸鼠进行48h、96h和192h照射,免疫组化方法分析bcl-2和bax基因表达情况。Tunnel法检测凋亡率。线性相关分析凋亡率和bax/bcl-2之间的相关性。结果:I粒子照射48h后bcl-2蛋白表达下降(P=0.067)。96h和192h后bcl-2表达
近年来,I放射性核素粒子在颅内肿瘤的应用报道不断增多,美国、德国、加拿大、巴西、芬兰和日本等国均有报道,治疗的靶肿瘤主要是颅内恶性肿瘤,包括胶质瘤、脑转移瘤。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07年6月应用I放射性核素粒子靶区植入治疗颅内肿瘤共25例,治疗后肿瘤均缩小,症状和体征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目的:探讨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头颈部癌性肿块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对17例头颈部癌性肿块患者经皮选择合适途径插入植入针,超声监测下逐一植入粒子。结果: 17例患者术前术后对比肿块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癌性肿块有一定疗效,尤其是原发的单一病灶及转移的单发病灶疗效明显。
目的:探讨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植入综合治疗淋巴转移癌的技术方法、近期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局部浸润麻醉,超声引导下I放射性粒子植入对12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进行组织间近距离放疗。植入范围达影像学边界。利用枪式植入器后退式植入粒子,粒子间距10mm。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atched PeripheralDose, MPD)70Gy~120Gy,每颗粒子活度0.50mci~0.6mCi,每病灶植入7~4
头颈部肿瘤术后或放疗后复发再次手术或外放疗困难很大,而且头颈部肿瘤对化疗相对不敏感。为解决这部分肿瘤患者复发后再次治疗所遇到的以上难题,我科自2005年始使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头颈部肿瘤,观察21例手术或放疗后复发的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