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超临界锅炉运行问题的煤粉浓淡燃烧器气固多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2009年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cejia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产化首批超超临界锅炉投运以来,就出现煤粉浓淡燃烧器切圆中心偏移和一次风管积粉、燃烧器内积粉烧结等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出现这些运行问题的原因,并以PM型浓淡燃烧器模型为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了燃烧器内气固多相流动的颗粒迹线、浓淡分离比、进出口压降等,数值计算的结果不但和文献[7]中的实验结果吻合,还验证了运行问题的原因。结果表明,撞击块的角度太大或中和块的曲率半径太大是一次风管出现煤粉沉积的主要原因。建议PM型浓淡燃烧器合适的撞击块的角度在70°-90°之间,中和块的曲率半径在260mm-300mm之间,为解决和改进超超临界锅炉浓淡燃烧器运行问题提供了参考数据。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果也为研制超超临界锅炉新型高效低NOX燃烧器提供了有益的数据和思路。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粗网格、稳态时均RANS模型对环形狭窄通道中液态水绕流的流动与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间隙尺度以及液态水进口流量对环形通道内壁面局部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并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稳态时均RANS模型难以准确预测实验中实验段背面的流动特性,从而低估了此处的湍流强度、高估了此处壁温,造成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的较大偏差。分析相关流动参数可知,数值计算中湍流度在实验段背面的明显降低导致
本文通过对发汗冷却的多孔区域进行二维非热平衡数值模拟,研究了多孔介质区域进口处对流换热系数、冷却剂流量局部降低以及多孔介质受热表面热流密度局部增大对青铜、陶瓷两种不同多孔材料的温度场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考虑冷却剂在进口处与多孔壁面对流换热系数趋于使多孔介质内部趋向于热平衡;热端壁面对流换热系数、冷却剂流量的局部变化对陶瓷多孔在该局部区域的影响要大于青铜多孔,但青铜多孔受影响的区域更大,而冷却剂流
本文对内径为0.1mm的竖直微圆管内超临界压力CO2的局部对流换热特性开展了实验研究,分析了超临界压力CO2物性的剧烈变化,及由此产生的浮升力及热加速对对流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超临界流体在0.1mm微圆管内的对流换热,浮升力基本无影响,热加速是导致壁面温度的异常分布的主要原因。
本文针对实际工况中,CO2作为工质的制冷及热泵系统中压缩机润滑油与工质混合,从而会对工质流经气体冷却器的压降造成影响,对冷却条件下超临界压力CO2与少量润滑油混合流经细圆管的摩擦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不含润滑油的工况实验结果及经验关联式进行比较,对润滑油对冷却条件下超临界CO2流经细圆管摩擦阻力特性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润滑油的加入会使摩擦阻力增加,在CO2温度高于准临界温度时增加更
设计了三种不同尺寸的紫铜小通道热沉,以水为工质,通过实验研究了它们在流量2.15L/min-6.50L/min,加热量从200W-400W时的换热特性和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小通道热沉具有很高的散热能力,在流量为2.15L/min时,宽度为1mm的微通道热沉在加热量为400W/cm2情况下顶面的最高温升不超过65K,热沉的顶面最高温升随着小通道宽度的减小而减小,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减小。其努塞尔数随着雷
本文推导了可压缩流体中热能作为一种保守场的形式。讨论了它和物理学其他领域中的保守场的相似性和区别。展示了基于热场和热场力的概念,可以应用势能极值原理解释一些热与能量的运动现象。
根据目标表面的红外热辐射特性及红外成像研究的需要和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原理与应用,针对城市中标志性高层建筑外饰面通常所采用的主要三种典型材料,如花岗岩、铝板和镀膜玻璃,通过自行搭建BRDF 实验台,利用聚四氟乙烯粉压制的标准白板(近似朗伯体)为单一参考试样,分别用0.6328μm、1.34μm 波段和3.39μm波段三种激光器,在不同的入射角度下,分别对上述材料表面的BRDF进行了测量,结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工作参数的影响最终要体现在对电池内传质过程的影响上。实验得到了在不同进气加湿程度下电池性能在启动工况中的变化,基于非稳态数学模型计算了不同阴极入口湿度下电池在负载渐变工况下膜内含水量和电流密度的瞬态响应,并与相应的实验工况进行了对比。
直观的了解翅片管的光管处和翅片侧壁上的凝结液的分布和流动情况对深入理解翅片管上的对流冷凝换热机理和翅片管上的液膜理论计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含湿混合气体在水平单翅片管管外的对流冷凝换热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到了翅片管的光管处和翅片侧壁的凝结液的分布和流动规律。
本文应用κ-ε湍流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对三维空间内的气流组织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上侧送风对侧下回、上侧送风同侧下回两种气流组织方式的速度场和温度场,采用热舒适性评价指标PMV对热舒适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气流组织形式都能满足人体对舒适性的要求,其中上侧送风对侧下回方式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