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事仲裁案件裁决由败诉方承担胜诉方律师费用问题的探讨

来源 :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zhang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介绍赞成或反对由败诉方承担胜诉方为案件所付出的合理律师费用的两种主张及国内外司法与商事仲裁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在仲裁规则或其他实体法律、法规或合同有明确规定或约定,且胜诉方提出由对方承担其为案件支付的合理律师费用的请求并将付费的相关证据经质证后可釆信的情况下,仲裁庭可以裁决由败诉方承担胜诉方为案件付出的合理律师费用,但该费用应以不超过仲裁机构受理本案依法可收取的案件受理费或反请求受理费用的最高数额为限。
其他文献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是产学研合作目的与重要内容,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三个阶段分别存在一些知识产权问题,大致为技术成果是否成熟与风险负担问题、知识产权权属划分问题、知识产权评估作价与科技成果利益分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当增强当事人的知识产权意识、提高合同的签订与管理水平、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与转化的外部环境。
有关法律关系客体的认识是法学领域里一个十分基本,然而又是十分重要的学科基础,任何法学学科若对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缺乏共识性认识,势必将影响这一学科学理体系的科学构建,知识产权学科也不例外。然而,目前在知识产权学术领域却存在两种颇具影响的知识产权客体观,由于这两种观点出现了基本属性与范畴上的分野,使人们对知识产权客体的认识出现了迷惑。本人拟从智力成果“物”的“质”与“构”的物理性质及其存在规律,通过建立
专利权的刑法保护并不排斥同时给予民事救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法律制度可能使侵权者既受到刑罚的惩罚又要赔偿权利人的财产损失,这也使得刑法保护比单纯的民法保护具有更强大的威慑力。然而,在司法实务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受到一定限制。笔者由讨论专利侵权案件入手,进而主张在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乃至全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扩大赔偿范围,论证了扩张赔偿范围的理由,指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便捷途径。
企业商业秘密越来越成为被侵害的对象,尽管侵权人的手段和抗辩借口不断翻新,但是基本套路不离其宗。启动刑事保护程序的焦点问题总是围绕着对犯罪行为的认定和损害后果的确定而展开。由此将侵权特点、证据认定、损害事实的确定、刑事和民事责任的承担等问题展现在司法过程,只有逐一合理解决,刑事制裁才能实现。
标准可以构成著作权法上的作品,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是具有立法、行政性质的正式官方文件,不应受著作权法的保护。与强制性标准一样,推荐性标准也不应该受著作权法保护。标准制定机关对标准不享有著作权,标准出版者也不能取得著作权法上的专有出版权。标准出版者获准发布标准,是行政行为而不是民事行为。我国法律没有设置经营标准的行政许可制度,出版者经营标准的权益受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
GNU通用公共许可证第三版经过长时间酝酿最终得以发布。该版许可证作出了许多重要修改,这些修改包括专利条款的改进、对版权法中所规定的技术措施的抵制以及国际性和兼容性的加强。专利条款的改进是本次许可证修改的重要之处,也因此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些规定对于防止以专利垄断软件开发和使用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技术措施的抵制以及国际性和兼容性的加强,是许可证应对法律变化和技术发展作出的调整。新版许可证的这些修改将
本文论述了高校科研成果与专利权的保护范围、立项时以合同约定专利权的归属、注意科研成果发表时间和专利申请时间以及区分基础专利和外围专利形成专利集群。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在科技产业领域采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和专利技术贸易限制以巩固本国科技产业的领先地位,并且利用我国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缺陷进行技术壁垒和障碍。我国的反垄断法在对专利许可使用权滥用的法律规制中突破了司法调整的局限性,通过公权力维护有效竞争,使社会个体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不破坏社会整体利益,其目的在于实现实质公正和社会整体效率。然而反垄断法多以纲领性的条款为主,对
在高校科技研发中,学生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对其创造或参与创造的科技成果,权利归属于谁,在实践中却存在颇多争议。那么能否适用原本仅适用于高校教职工的专利政策来解决学生科技成果权利归属问题?针对这一点,本文首先对科技研发中学生和高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学生应被视为学校的准雇员,因此,可以适用高校专利制度。其次,对将高校专利制度适用于学生时可能带来的特殊问题,本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国际(涉外)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巳成为我国近年仲裁和审判领域关注的主要问题。虽然我国立法尚未对此事项作出专门规定,但我国已于1986年批准加入涉及该事项的重要国际公约—纽约公约》。《纽约公约》对其适用的仲裁裁决范围作了明确规定,但对公约应适用的仲裁协议范围,亦即“公约项下的仲裁协议”的范围没有专门规定。大多数缔约国的实践和权威学者认为,应将不同缔约国的当事人之间的仲裁协议和仲裁地点约定在其他缔约国的